2021-4-13 | 社會實踐論文
一、20世紀中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及其特點
二戰之后,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女性的就業人數、社會地位、自我意識、價值觀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這為美國的女權運動創造了條件。同時,美國女權主義的興起也是社會矛盾尖銳化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美國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大量女性進入職業領域,但也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婦女的精神空虛,職業女性的發展受限,許多女性集家務、工作、教育子女于一身,壓力較大。1963年貝蒂•弗里丹發表了作品《女性的奧秘》,描述了中產階級女性的種種苦惱與寂寞,發出了“確立婦女自己的人生”的社會號召。蒂莉•奧爾森的《我站在這里熨衣服》、奧爾林的《告訴我一個謎語》等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優秀的女性主義作品。
同時,女性主義者致力于建構各種女權主義理論,力圖提高女性文學的地位,通過文學運動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識。隨著女權主義的崛起,出現了一批有創新意識的黑人女作家,她們從黑人女性的視角出發解讀黑人女性的生活處境、成長歷程、感情與婚姻生活等。她們的作品中黑人女性有著強烈的自覺意識,這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著密切聯系。二戰之后黑人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在選舉、就業、教育等方面獲得了部分權利,但這并未改變黑人女性被歧視、被壓迫的地位。各種社會抗議活動沖擊著白人中心主義的思想意識,也促進了廣大黑人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托尼•莫里森的小說《最藍的眼睛》描寫了受白人文化熏陶的黑人女孩佩可樂,白人社會沒有接納她,黑人社會也排斥她,在白人優越論與黑人丑惡的社會文化的扭曲下,她變得精神失常,作家揭示了雙重文化價值下黑人女性的困惑。同時,黑人文學還塑造了許多女性混血兒形象,她們通常是白人家中的家奴,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并具有一定的獨立自由精神,但她們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黑人作家威廉•威爾斯•布朗的小說《克羅泰爾和總統的女兒》講述了混血兒克羅泰爾不幸的生活經歷。聰明美麗的克羅泰爾是政客格林的情婦,并為格林生了兩個女兒。但格林的妻子卻想盡辦法虐待克羅泰爾母女,并將克羅泰爾賣到外地。為了女兒克羅泰爾費盡種種艱辛從魔窟中逃離出來,卻又被抓回監獄,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投河自盡。作品表達了作家對“黑人種族是低劣的”這種社會偏見的抗議。
二、20世紀后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及其特點
20世紀80年代后期,女性主義批評得到長足發展,女性主義批評是以確立女性自我形象、建構女性文學史為目的,從女權主義的視角開展的文學批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女權主義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具體體現,對提高女性參政、議政地位,維護女性尊嚴有著重要意義。初期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主要是反對父權文化,啟蒙女性的自主意識,重新樹立女性形象,也被稱為女性形象批評;70年代之后,女性主義文學進入“女性中心”批評階段,致力于建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80年代以來,美國少數族裔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建構,使女性主義文學進入“多元文化身份批評”階段。
(一)“女性形象”批評
在傳統文學中,女性常是家庭的、社交的、被征服的對象,而不是作為職業的、獨立的、社會的女性形象出現,或是完美的天使,或是禍害人間的妖女。在《思考女性》中,作家瑪麗•艾爾曼就對傳統女性形象進行了全面論述。女性形象批評是通過對傳統文學中被歪曲的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讀來建構女性形象,以達到男女平等目的的。女性形象批評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早在18世紀英國就出現了《女權辯護》《女性的屈從地位》兩部女性主義著作。英國作家伍爾夫是女性形象批評的先驅,她提出女性要獨立就需要毀掉維多利亞式的女性形象;伏波娃的《第二性》從哲學、生物學等角度揭示了女性問題的深層原因。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和凱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美國女性主義的杰作,它們為“女性形象”批評提供了理論基礎,對美國經濟、政治、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女性中心”批評
20世紀70年代之后,女性主義批評開始進行文學理論建構,挖掘被歷史掩埋的女性文學作品,女性主義評論家致力于挖掘和重新解讀被人們忽略的女性主義作品。如蒂莉•奧爾森的《我站在這里熨衣服》,小說中單身母親因繁重的生活壓力而未照顧好女兒的學業,母親為此感到內疚與慚愧,體現了作家對普通女性生活的關注。西爾維婭•普拉斯的《鐘形瓶》等也都是女性主義的經典之作。埃倫•莫爾斯的《女性文學:偉大的作家》分析了西方近代史上的多位女作家,解讀了作品的思想主題、人物形象、藝術風格等,在女性文學史上占據重要位置。蘇珊•古芭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婦女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象》論略分析了近代女性作家文學創作的時代局限性,并提出女性主義美學的概念。通過對文學史上女性主義作品的挖掘,促進了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使美國女性主義文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開始進入思想和學術領域爭奪主流話語權。
(三)“黑人女性主義”批評
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文壇上出現了保拉•馬歇爾、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等黑人女作家,她們用文學表達了對黑人女性生存狀態的關注。芭芭拉•史密斯是黑人女作家的典型代表,其作品《邁向黑人女性主義的批評》是黑人女性文學的奠基之作。黑人女作家艾麗斯•沃克是美國女性主義批評的先鋒人物,其小說《紫色》描述了黑人女性的情感歷程、生活經歷、理想破滅,并深刻揭示了種族歧視、宗教問題、同性戀等社會問題,以激進的女權主義思想獲得了文學界的認可。
(四)“多元文化身份”批評
20世紀后期,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趨勢,拉美裔、猶太裔、華裔等少數族裔女性文學作家紛紛登場。隨著大量猶太人涌入美國,猶太女作家在美國文壇上開始嶄露頭角,她們主要從性別、種族、歷史的角度描寫了猶太女性的生存狀況。辛西婭•奧茨克的《流血和三個中篇》《食人星系》《異教徒拉比和其他故事》深受讀者喜愛,蒂莉•奧爾森的《寂寞無聲》《告訴我一個謎》和格蕾斯•佩蕾的《后來的同一天》《有點小煩惱的人》都是經典的猶太女性作品。隨著女性主義思想的深入發展,印第安女作家們也開始關注本民族文化,并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印第安文學復興運動。女作家紛紛用文字抗議白人的殖民化,強化印第安人的種族意識與性別意識,其代表人物有琳達•霍根、喬伊•哈久、瑪麗•托芒頓等,其中《儀式》《愛的藥物》是兩部經典文學作品。美國華裔文學有近百年的發展史,并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走向成熟。湯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國華裔文學發展的里程碑;譚恩美的《喜福會》通過母女兩代人的生活與感情經歷展現了中美文化的沖突與和解;任碧蓮的《典型的美國人》探討了華裔身份、文化建構的問題。
美國女性主義文學是世界女性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解構了傳統文化背景下消極、被動的女性形象,發掘了被主流文學埋沒的女性主義作品,豐富了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美國女性爭取獨立、自由、解放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解讀美國女性主義文學,探討女性主義文學在婦女解放、消除性別與種族歧視、促進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促進我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姜向軍 單位:新鄉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