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放性微生物實驗室安全事故的類型及原因分析
基于多年實驗室工作經驗結合開放性微生物實驗室自身特點,除了一般性的設備損壞、被盜,以及實驗室廢棄物環境污染等方面外,筆者將對開放性微生物實驗室安全事故隱患進行歸類,并就其成因逐一進行分析。
1.消防安全隱患。微生物實驗室的消防安全隱患主要來自以下:(1)用電隱患。一方面是供電系統問題,主要是供電線路老化,以致漏電著火,也有電容量不足,長期超負荷使用導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電設備使用不當問題:①設備“超期服役”,留下安全隱患,導致失火。②設備出現故障未及時發現和維修。③長時間離開實驗室時忘記關閉電源,致使設備通電時間過長,因溫度過高而失火[2]。(2)用火隱患。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觸易燃物質,引起著火。(3)高壓容器隱患。高壓蒸汽滅菌器是微生物實驗室的常用設備,如果未按規定定期檢驗發生壓力表失靈,安全閥堵塞等情況,極易引發惡性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危險化學品安全隱患。微生物實驗室中的化學品安全隱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實驗室內較少使用劇毒藥品,但許多常用藥品具有毒性。如,作為生物抑制劑的鏈霉素懷疑為致癌劑和突變誘導劑,可導致過敏反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②腐蝕性危害。實驗室常用的鹽酸、氫氧化鈉、苯酚等試劑,若操作不慎,不僅會對實驗儀器造成腐蝕性破壞,對人體組織也會造成化學灼傷,使其在4小時內出現壞死現象,損傷難以痊愈。但由于這些是常用藥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輕心,不按規程操作,從而釀成嚴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隱患。生物安全隱患是微生物實驗室特有的安全隱患,其危害可能產生的后果不亞于其他任何一種安全隱患,2004年11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說明生物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微生物實驗室的管理人員更應提高認識,切實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筆者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其產生隱患的原因如下:①實驗室環境條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實驗室布局不合理,無清潔區、緩沖區、半污染區、污染區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間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誘因[3]。由于開放實驗室的服務面向廣,實驗室內可能有多個實驗項目同時進行,如果管理不嚴格,可能因為試驗樣品混淆導致試驗失敗,甚至可能因菌種變異導致嚴重的危害。②實驗人員安全意識淡薄。許多師生認為普通微生物實驗室內無致病性菌種,因此消毒意識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細菌可能產生變異,由非致病菌轉變為致病菌,如果人體感染就非常危險,特別是身體上有傷口時危險性就更大。
4.輻射安全隱患。對于微生物實驗室,輻射危害的主要來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線燈。紫外線具有殺滅細菌的作用,但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可使人體免疫系統受到抑制,引起癌變。一些實驗室對于紫外線燈開關未進行特殊標識,致使學生誤開紫外燈而無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燈下操作實驗,導致身體損傷。
二、開放性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建議
1.安全教育優先。絕大多數安全事故的發生都與實驗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和安全知識不足有關,因此重視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識應放在首位。在新生進實驗室之前,必須由實驗室負責人對其進行安全教育,內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種應急措施。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制定開放實驗室的準入制度,對進入實驗室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各類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并考核,獲得實驗室準入資質方可進入實驗室,以確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為重。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規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執行制度才是關鍵。實驗室難管理往往不是因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為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規章制度如同虛設,所以要落實制度,必須抓好監督管理。
3.規范操作是目的。事前教育,規章制度的執行都是為了最終保證實驗室內的每一個實驗操作能夠規范。如果實驗室內的操作都能夠按照實驗流程、儀器設備操作規程正確操作,則安全隱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讓每個學生和工作人員都能在了解實驗流程、熟悉儀器操作后才正式開始實驗十分重要。
4.硬件改善是保證。硬件條件是實驗室安全的物質保證,涉及實驗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實驗室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首先,要保證充足的通用安全設施配備;其次,要保證高品質專業環保設施及個體防護裝置的到位;最后,要保證安全標識全覆蓋。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平穩、有序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保障師生員工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首要任務。面對開放性微生物實驗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復雜性和迫切性,管理者必須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為本,優先保證資源配置,完善規章制度,切實落實相關措施。安全無小事,穩定是保障,安全穩定是高校快速發展,建設和諧校園、平安校園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實驗室安全工作作為高校安全工作的組成部分,應成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韓芳 單位:北京建筑大學 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