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參與通識教育目的多樣化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專業外知識的興趣是其認同通識教育的主要原因,76.36%的同學表示對專業外學科感興趣。目前,學生有意識自學的專業外知識最多的兩項為“經濟”和“外語”,最少的是“機械工程”和“數理”,將這個結果與“如果開設通識教育您對哪門課程最感興趣”的結果進行比較,我們發現:學生并沒有學習他們最感興趣的“文藝”和“歷史地理”類的內容,而是學習“最有用”的“經濟”和“外語”;最不感興趣的“數理等自然科學”同樣也是專業外學習最少的內容。這部分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在通識教育內容選擇上有以下特點:
1.選課傾向與學科背景相關但影響有限。在選修通識教育內容上,39.71%的同學選擇“跨專業但基本同屬于一大門類(文、理、工)”,同時有22.62%的同學選擇“與原專業密切相關的課程”;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文學藝術”的391名學生中理、工、文科學生分別為154、62、175人,占各學科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43.38%、38.5%和47.55%;在回答“是否對專業外知識感興趣”時,有28%理、工科學生選擇了“不感興趣”,而選擇此選項的文科學生只有16.85%,同時調查表明在通識教育理念問題上,文科學生認同度要遠遠高于理工科學生,這表明文科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活躍。
2.人文、社科類課程受歡迎,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受忽視。但這一傾向并不像我們原來認為那樣是自然科學知識需要一定知識基礎的緣故,因為在交叉分析中發現,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206人中理科、工科和文科學生為占該學科學生總數的比例大體相當,均為22%左右。
3.高職學生學習選擇功利性,學生最感興趣的科目“文學藝術”(44.23%)“歷史地理”(43.21%)與他們正在學習的科目“經濟”(28.28%)“外語”(27.49%)并不相同;另外,就通識教育目的來說多數學生(32.24%)是為了“通過學習其他領域內容能更好促進本專業能力”而選擇“培養審美,提升自身修養完善人格”的比例最小僅占12%。我們認為出于就業的需要學生將通識教育作為加強專業課學習的工具,社會競爭的壓力使他們自學了能在日后對自己工作有直接幫助的經濟和外語,這種興趣和現實需要的差別顯示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和短視。
4.對經典閱讀的態度積極但缺乏引導。在問及對經典閱讀的態度時,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應該閱讀”,只有10.52%的學生認為“無所謂,經典雖然對提升個人修養有幫助,但對生活沒太實際的意義”,總體形勢較為樂觀。同時,我們發現在選擇“應該閱讀”的同學里又有三種分化:“順其自然,不會刻意閱讀經典”(34.73%)“有意識去閱讀”(31.67%)和“應該,但經典似乎艱深,讓我望而卻步”(23.08%),這一結果顯示在沒有外部干預和幫助的情況下有57.81%的潛在閱讀需求流失,表明了在高職學生中間開展經典閱讀干預的必要性。
(二)對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有新期待
對于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多數同學認為不應該沿用目前常規授課模式,希望在授課方式上更加靈活,有所創新。“圍繞議題、課下閱讀、集中討論”這種授課方式受到92.31%同學的歡迎,但同時也擔心“這種方式閱讀量大影響專業課學習”,并且大部分同學認為討論積極性會受參與人數的影響,目前的班級規模會使“討論流于形式”。在考核方式方面也呈現多元化傾向,開放的考核方式如“集中討論時表現為主”“小組為單位課題驅動考核”等等。
二、問題與思考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要正確處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提高通識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二者在人才的全面成長中具有對方難以取代的作用。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引入通識教育十分必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識教育培養的是人的各種心智能力和文化素養,這種能力和素養不會因為其職業的轉移而消失,相對于技術性和知識性較強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對于學生今后全面發展作用更大?,F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的需求、崗位的變化不是人們自身可以把握和預知的,各種新思潮、新問題、新知識不斷涌現,面對這些新問題僅僅靠學校掌握的專業知識是無法應付的,而通識教育的訓練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處理新問題的心智基礎,以適應這種變化。所以,只有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既能處理專業問題又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級人才。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就業導向的短期利益驅動使“唯專業教育”思想在高職院校中根深蒂固,許多學生雖然認同通識教育理念,但對通識教育是否影響專業學習存在很多顧慮,許多教師也有同樣的想法,這些都是在高職院校推行通識教育所面臨的現實阻力,不從認識觀念上著手解決,通識教育將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大力加強通識教育的宣傳工作,從根本上扭轉“唯專業教育”觀念,勇于改革,銳意創新。
(二)構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內容體系
為防止通識教育實施的隨意性,有必要構建穩定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這一體系的構建要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明確,體系清晰
通識教育目標是通識教育體系的靈魂。通識教育目標應在回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問題”的前提下結合各學校自身的教育理念設立。目標設立之后結合現有課程體系構建學院自身體色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將學生所學課程性質進行歸類,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只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要進行通識教育就需要改變這種二元化的課程體系,引入通識教育課程。在教學體系上應該建立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并重的模式,將現有的基礎課再細分至通識教育體系下。一般說來,通識教育的目標無外乎“人的自我發展”和“社會的適應”兩個方面,所以在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時可以采取不同維度進行分類:1.按照人的發展層次進行劃分,如:事物認知、批判思維、精神追求;2.按照適應社會所需素質進行分類:身心健康、文化熏陶、精神追求、科技創新等模塊;3.按照知識門類進行劃分:文化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
2.適應性
通識教育體系建立之后,在通識教育內容選取上要與高職院校特點相適應。首先,要適應高職院校學生知識水平,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是高職學生和本科學生的根本差異。所以在課程選材上要適應高職學生的理解力。其次,課程設置上不苛求完整,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科設置和師資水平較本科院校有很大差距,所以,一味追求學科設置完整并不現實,不如集中精力將幾門通識課程作為突破點做出自身特色,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底色。第三,學科設置上要適應學生需求,調查中發現學生為適應社會競爭而在“經濟、外語”方面表現出強烈需求,在設置學科和選材時不應否定這種功利性的學習傾向,應尊重這種社會需求在高校的正常反應,同時利用這種需求傾向開設通識教育科目吸引學生,如:西方經典原著課程、全球化與民族性課程等涉及外語和經濟的通識課程。
3.循序漸進
在教學改革中切忌先破后立。因為沒有成功的先例,我們在這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要循序漸進。所以,在現有的教學體制前提下,在圖書館內實施這種經典閱讀模式是一種積極穩妥的選擇。
(三)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通識教育理念的內化不僅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更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模式上,理念如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才是關鍵。調查結果也反映出高職學生對不同教學方式的期待,下面將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一些討論。首先,可以嘗試改變教學環境。傳統的教學地點是教室,但是可以根據課程不同而進行變化。其次,可以根據專業背景設計教學內容。通識課有自身的特點,上課的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并且有著各自的文化背景,因此老師的教學內容也應區別于專業課。再次,可以與不同文化活動形式相結合。對于文學藝術類的通識課程,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加深學生對作品的領悟。秦職院圖書館不定期開展文化沙龍活動,活動中先就某一主題進行講解,再引入一段有關的文化藝術表演,比如,最近開展的《<琵琶行>賞析》活動,就在原文講解之后邀請藝術系教師進行現場演奏,隨后對中國古典音樂、樂器以及與詩歌的關系進行講解和討論,參與者在這樣一種綜合的文化藝術活動中了解到相關知識,陶冶性情,加深對作品本身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最后,可以開展研討型學習。對于當代政治和社會的相關課程,教師可以設計和布置課程討論題目,指導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寫作,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充當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通過自己參與的調查研究活動學生可以提升對課程的理解,又可以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三、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問卷,我們從態度、內容、方式三個方面初步了解了通識教育在高職院校面臨的現實環境,從中發現了高職院校進行通識教育所要注意的問題和原則。
本文作者:李璐璐、李立威 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