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茶文化論文
桐城十年樹茶是安徽地方茶產業發展的縮影。徽茶產業發展遵從了市場規律,發展持續健康有序,特別在名優茶開發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雖然安徽茶產業被奮起直追的云南、貴州等省超越,筆者認為徽茶厚積薄發的實力尚存,不應攀比、不該急躁。站在省級層面上徽茶崛起不應該重復傳統發展的套路,加強科技創新,抓住徽茶產業發展有牽動效應的“牛鼻子”,在發展現代茶產業上建議做好三篇文章。
1整合重塑“安徽毛峰”大眾品牌茶,到省外市場搶灘登陸
1.1安徽名茶品種多,無批量貨源
安徽四大名茶區域特色鮮明,不能覆蓋安徽茶區。《中國名茶志》安徽卷收存的各地在冊名茶近百只,產量小,“自產自消(費)”。百花齊放的名優茶,都是“諸侯”茶,作為地方特產,誰都不愿意割舍,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為禮品走出屬地。因此國內的各大茶葉市場很少見到安徽名茶的倩影。就桐城市消費來說,好酒好煙都是外地產,喝茶就選桐城小花茶,知根知底,質量放心。十年來桐城小花茶產量翻了幾倍,仍然供不應求,大批周邊縣市茶流入充作小花賣。由此可見,正宗的安徽四大名茶也很難走出地理標志產區就被“消化”了。安徽名茶應遵循市場規律,優勝劣汰。把谷雨前后不宜做名茶的中檔茶,統一工藝標準,制作“安徽毛峰”。
1.2物以稀為貴,量大質難保
筆者認為太平猴魁正宗產地是新明鄉三門村的猴坑、猴崗、顏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園所采制的尖茶品質最優,其中運作最好的是猴坑,2010年徽茶文化研究會在猴坑茶業公司召開,有幸實地考察了猴坑原產地,見到受利益驅動,茶農開挖的茶園坡度已超越極限,水土流失、生態破壞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筆者曾為本地一家新開的茶樓在合肥市場上選購的猴魁茶,價格在200元左右,外觀上與正宗猴魁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口味淡些而已,真不知道采制工藝考究費工費力的猴魁茶還有什么利潤而言。六安瓜片近來一批大企業的興起,齊山原產地也出現亂象,企業插牌多,價格戰硝煙彌漫。如此熱炒,周邊地區合法化地仿制,區域規模擴張,在名優茶還沒有權威的評價體系,誠信機制還沒有完全樹立的今天,“魚目混珠”、“茶賤傷農”就有可能在徽茶產業上重演。各地名茶還是“原產地”保護好,增加一點“神秘”的面紗。筆者曾對桐城小花的差異化進行過探索,發現名優茶同質化現象嚴重,差異化也就是冠名不同和“一方水土”的差異,所以徽茶不能以犧牲品牌的代價換得一時利益。
1.3利用名茶同質化現象,開發“安徽毛峰”
縱觀安徽名茶,筆者認為只有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仿制困難些,一是品種不同,如猴魁必須是柿大茶品種;二是采摘標準不同,如瓜片只采單片;三是工藝不同,加工機械難以通用。其它名茶基本都是同質化了。其實各產茶省都有眾多名茶,對外主推就選一種,如浙江“龍井茶”,云南“普洱茶”,福建“鐵觀音”。安徽茶要做緊,幾年前就有學者專家呼吁,筆者認為“毛峰茶”最適合,各地制茶設備改造一下就能通用,統一制茶工藝,統一制作標準,主打“安徽毛峰”,也便于統合拼配,形成批量,定位大眾消費名優茶,推向全國。同時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利用夏秋茶茶多酚含量高,苦澀味較重,適合做紅茶的特點,細嫩采,開發“安徽(紅)毛峰”,其品質不亞于其它地方的紅茶。省茶葉主管部門制定出“標準樣”,供各地參照,省級茶葉龍頭企業率先加工收購,登陸國內市場,也可拼配出口。至于烏龍茶筆者經過多次試制研究,品質價位永遠抵不上福建。紅綠茶是安徽的優勢,大眾茶主打“安徽毛峰”一個品牌,包含紅綠毛峰,茶葉品牌整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省級層面才能統籌。
2全價利用跨界開發徽茶資源
“全價利用,跨界開發”是傳統茶產業向現代茶產業轉型的標志。據資料顯示(注2),近年來茶葉深加工產品異軍突起,茶飲料每年以近30%的速度遞增,茶多酚生產已基本完成從實驗室向產業化轉移,茶氨酸、茶黃素等成分的提取工藝技術也日趨成熟,茶粉向食品和化妝品行業滲透,茶制品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大,我國茶產品結構正從數量擴張型向效益增長型轉變,茶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云南、貴州已走在前列,安徽要迎頭趕上。
2.1市場開發是全價利用的關鍵
把握茶產業發展規律,抓住新商機,開拓新市場。茶資源全價利用就是充分挖掘功能性成分的營養保健功效、藥用價值和其它功能價值。必須跳出茶業研究茶業,實現茶資源衍生產品的跨界產品開發是全價利用理念的最終歸宿,是現代茶業優化發展的必由路徑。現代社會進入求新、求異、求變的消費多元時代,對于茶飲,人們不僅消費傳統的大宗茶、名優茶,而且將有更多的人群喜愛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以及各種茶飲料,特殊人群需求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開發的產品。新世紀人們將“喝茶”變為“喝茶、吃茶、用茶、樂茶”等消費形態。如何開發適合80后90后年輕人快節奏消費習慣的茶產品,成為青少年的生活喜好,就要開發飲用方便的產品,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多數人很難有時間細細去品味茶的滋味。立頓紅茶在中國銷售額能占到第一,就是以袋泡茶方便快捷為先,再是品質定位大眾茶價廉,安全穩定做保障。我們企業恰恰忽視這點,今后要大力普及茶文化,把“茶為國飲”深入人心,杜絕高價茶,做好大眾茶,讓國人都能喝得到、喝得起物有所值的放心茶,才能贏得市場。
2.2創新是全價利用靈魂
盛軍報告給我們的啟示,普洱茶天價崩盤后的“浴火重生”,“茶為萬病之藥”在普洱茶的功能開發中發揮到極至,不再是“越陳越香”的炒作,而是“去脂降糖”藥理功能的提升,實現了“一個功能造就了一個產業”。貴州大規模發展茶園,曾一度引起業內爭議,茶葉市場格局重新洗牌,貴州省委省政府高調決策,義無反顧走自己的路,貴州茶旅游蓬勃興起,全價利用方興未艾,茶葉籽榨油,茶梗做復合板,非標葉提煉茶多酚,筆者2010年到貴州感同身受。徽茶身后有一筆巨大的資源,如茶籽安徽茶園結實率比較高,桐城測算在3750kg/hm2左右,試驗用傳統木榨制油,出油率在10~12%,口感良好,不亞于山茶油。如果安徽把發展山茶油改為開發茶樹籽油,對安徽生態將是一大保護。夏秋茶的開發筆者認為真正出路在于機械化和功能原料茶的開發。作為茶農、大戶、合作社利用無性良種園,進行系統修剪,培育機械采茶的樹冠,機采的鮮葉進行紅、綠原料茶的初加工,減少做形工藝,為開發功能性茶產品提供原料。終端產品則要有實力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來實施,科研院校給予技術支撐,實現產、學、研結合。
2.3龍頭企業是茶全價開發的主體
政府通過招商吸引跨界企業進入開發,給予資金扶持,將全省茶葉資源匯集利用,帶動整個徽茶產業的轉型升級,這點地方茶區政府難以做到。同時要重點扶持省級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走出傳統名優茶開發套路進行技術創新,進入茶葉深加工領域。實現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政產學研聯合推動,變資源優勢為績效優勢,茶資源全價利用成為帶動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3建好“華夏國際茶博城”,匯聚八方人氣,打造合肥名片
筆者有幸受邀參加了一次茶博城規劃論證座談會,了解到“華夏國際茶博城”規劃進展情況。茶博城是以茶為主旨,集旅游、科技、文化、貿易、娛樂為一體,選址在包河大道東側,規劃用地230多hm2,緊臨巢湖之濱,區位優越。定位打造世界一流茶博園,誠邀天下茶朋齊聚于此。手筆之大、創意之高、氣勢恢宏,嘆為觀止,突顯了安徽崛起徽茶的雄心與意志。相信“上來了的安徽”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讓世界刮目的茶博城,徽茶也隨之名聲躍起,建議茶博城要突顯四個方面平臺功能。(1)形象展示平臺。要跳出茶葉的圈子,打造安徽文化旅游產業的綜合體,成為安徽關聯世界和形象展示窗口,合肥的新名片。通過文化旅游產業帶動茶產業的發展。(2)茶境體驗平臺。通過茶博城展示茶產品的健康功能和文化愉悅功能,打造徽茶文化主題公園,編導《印象徽茶》氣勢恢宏史詩情景劇,普及茶藝,弘揚徽茶文化,讓走進茶博城的人們能夠喜歡茶,熱愛茶,培育潛在的徽茶消費群體。(3)茶品交易平臺。建成世界名茶的展示窗口和集散地,利用最新的網絡技術匯聚國內茶葉各大市場信息,做好網銷線上線下兩個平臺,配套茶葉物流業的跟進。借鑒“藝福堂”網絡營銷的成功經驗,顛覆傳統茶葉“大賣場”營銷模式,使之成為世界茶產品的聚散中心。(4)成果轉化平臺。茶博城中規劃建設徽茶研究院,聚合茶產業人才和技術,成為茶產業科技成果的中試轉化基地,提升徽茶的核心競爭力。故此,徽茶崛起指日可待,“中國徽茶,世界共享”將由理想變成現實。
本文作者:王更生 單位:安徽省桐城市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