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公共管理
本文不深入探討幸福指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管評價體系如何構建,從評價體系的直接利用效率、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而言,我們認為應該賦予幸福指數這種客觀量度一個主觀視角,使體系能夠從某個需要的視角出發進行測度,從而得到具體視角的反饋,根據這種反饋來進行相應的公共管理政策調整,針對性的改善或影響人民的生活和感官習慣,形成一個反饋環路。這就是內核驅動的人民幸福評價體系。
內核驅動的必要性:內核驅動是公共管理改善的突破口。幸福指標評價體系既是表達社會各階層自身訴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政府了解人民生活問題和各種社會問題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和調整的重要依據。然而社會各階層訴求復雜,人民幸福感知點多而分散,醫療、教育、就業、收入、健康等等都是影響其幸福度的重要因素,從政府公共管理角度而言,客觀上需要一個突破口,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幸福指標評價需要一個核心來驅動。內核驅動能夠體現區域發展訴求與人民訴求的互動。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幸福感不斷增強。人民幸福既是微觀人民體驗,也應該體現中觀區域發展理念,應該將微觀人民幸福感知與中觀區域發展訴求相結合。從這個角度出發,內核驅動的人民幸福指數評價能夠實現區域發展訴求與人民幸福訴求的互動,并且相互促進,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共贏局面。內核驅動增強了區域內人民對幸福的感知。幸福感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它與具體人的客觀生活條件密切相關,同時又體現了個人需求和價值取向。在人民感知幸福的過程中,加入公共管理和宣傳輿論的主觀引導,從而能夠從一個點出發,通過加大人民對某一訴求的幸福感知產生疊加效應,最大化的增強人民幸福感知。
人民幸福指數內核溯源
1.宗教倫理驅動的不丹國民幸福指數
不丹王國是一個位于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以藏傳佛教為主要信仰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20世紀70年代國王旺楚克提出了“國民幸??傊?rdquo;(GNH)概念,推行了“全民幸福計劃”。旺楚克認為,人民追求的“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國家在制訂政策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態和國民的幸福”。表1和表2簡要概括了不丹的這種以佛教倫理驅動的國民幸福指數。表1反映了不丹是如何將佛教倫理與人民幸福進行融合。佛教倫理的深刻貫徹使不丹人民的幸福內涵核心具有了相對穩定性。佛教的“三重門”以思想、精神教化為主,言行和身體表現為輔。兩個真理中的絕對真理是指對傳統的保持,相對真理是指隨事物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人民幸福的主題與佛教倫理相符合,以解決基本生存環境開始,以人的精神升華為最高境界。表2反映了不丹以佛教倫理為基礎,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而構建的人民幸福指標體系的具體層次??梢钥闯?,這種思想表現為更廣泛意義上的需求,克服了古典經濟學缺乏考慮人民感知的缺陷,強化了人民福利的綜合效用。政府在體系中存在的意義是尋找和解決人民自身發展的瓶頸問題,既包括高層次的精神問題,又涵蓋低層次的生存與經濟問題,而且需求的層次范疇也并不是絕對的和靜止的??偠灾?,不丹的人民幸福需求的層次與八大方向的善治是基本協調統一的。從這個過程也可以看出,不丹王國表面上是以佛理的內在邏輯驅動,其實質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善治與人民幸福的需求相結合,將善治與人民需求融合,用以驅動國家發展。
2.“文化驅動式”的日本國民幸福指數
與不丹國民幸福指數的驅動內核佛理的相對抽象寬泛不同,日本的國民幸福指數主要是由文化因素驅動的。源于日本文化因素的GNC(GrossNationalCool,簡稱GNC)是隨著日本文化崛起而引世矚目的。《亞洲時代周刊》在文中提出日本正從一個由二次大戰后的一代支撐起來的“制造的日本”(manufacturingJapan),轉向一個由新生代建設的“文化的日本”(culturalJapan)。美國《外交政策》季刊在《日本的國民幸??傊担℅NC)》文中說道,由文化影響力組成的GNC(GrossNationalCool,國民幸福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GNP)一樣重要。日本一直是一個嚴肅的民族,在之前的多項有關個人快樂程度的全球調研中都表明,日本是一個不很快樂的民族。這種情況正隨著日本新生代在社會上的嶄露頭角,隨著日本生產和輸出流行文化能力的大幅提升而逐漸改觀。在日本新生代的眼中,未來是“酷”的(thefutureiscool),這些新生代正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支柱,他們認為,日本的未來將不在于它是產品的領導者,而在于它是世界第一流的“酷”的創造者(creatorofcool)。他們的這種思潮正在引領日本“酷文化”、“軟產業”的崛起,這包括音樂、動漫、美食、娛樂、時裝、廣告、設計等等產業。過去20年中,日本文化產品的出口,包括媒介,專利權,娛樂等等相關產業翻了4倍。而同期日本制造業出口僅增長了25%,日本現在“軟產業”的生產規模已達到1,300億美元,超過日本汽車業的生產規模。人民幸福指數與僅僅功利思考問題的福利概念全然不同。按照人民幸福指數的概念,公平不僅比效率更有“公平”,更主要的是比效率更有“效率”。日本新生代“酷文化”、“軟產業”的崛起,正是因為日本抓住了國民幸福中的文化因素,以文化因素作為人民幸福的核心驅動,并將文化因素開發成龐大的產業市場,從而進一步提升本國國民和世界民眾的幸福感,形成良性循環。日本不僅在文化產業市場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也提升和強化了日本國民的幸福感。
內核驅動的人民幸福指數體系模型構建
從人民幸福指數內核溯源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內核驅動的人民幸福指數體系的雛形,尤其近些年來日本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更讓我們看到賦予幸福指數體系一個驅動內核的意義和必要性。以下,我們嘗試構建一個內核驅動的幸福指數評價體系模型。
內核驅動的人民幸福指數體系構建分為4個步驟,如圖1所示:(略)1.確定驅動內核在區域政治、經濟、社會大環境下,根據區域發展訴求(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人民消費水平促使第三產業發展等等),結合人民幸福具體感知點,確定人民幸福指數體系的一個主觀視角,即一個驅動內核。2.形成評價體系根據此內核確定相應的人民幸福指數核心感知點,以此為出發點,構建相應的人民幸福指數評價體系,并通過政府引導宣傳等一系列手段加大人民對核心感知點的幸福感知。3.相關產業發展或舉措實施通過政府引導和公共管理政策的傾向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的成效促進人民幸福感知。人民幸福感增加的同時也使人民對產業(措施)的發展更加積極,形成正向反饋,在滿足人民訴求的同時也使區域發展訴求得以滿足。4.政府引導與公共管理推動一方面,政府通過財稅等相關政策促進產業發展或舉措實施;另一方面,加強數據統計、收集整理與相關分析,形成幸福指數分析和發布的長效機制。并利用宣傳輿論引導等手段放大民眾對相關產業發展和舉措實施的感知,并提高民眾參與產業發展和舉措實施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