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油畫藝術論文
比較清晰明確邊線的美感
這種邊線十分講究線的力度感和韻律感,體現出一種嚴謹的理性精神。正如美國的佐治。百里曼所說的“我們應該通過體積來思考,并用線條明確的畫出體積。”要了解這類便顯得特征,我們可以一直追溯到 15 世紀佛羅倫薩的一位大師的一系列畫作。畫家采用明晰的輪廓線處理,將古典人體像模式做了改造,是人體的形態發生了微妙變化。特別是在他的《維納斯的誕生》中體現的更明顯。他用一根連續的、優雅而又十分清晰的線條,將維納斯的每個動作與其他動作聯系起來,如她飄揚的長發的美妙輪廓線避免了單調和呆板。波提切利將古代“端莊的維納斯”橢圓形的結構變成了哥特式線條的無窮韻律。從他的畫面似乎可以感受一種漂浮的、柔美的,又不失力度的精致的美。
這種邊線還可以從現代派油畫中找到典范。意大利表現主義畫家莫迪里阿尼筆下的《斜倚的裸體》采用細線描繪輪廓,減弱了色彩的明暗對比的描繪方法。用他獨創的明確銳利的輪廓線表達出了深沉的內涵,與波提切利的維納斯有異曲同工的迷人之處。
然而同樣是用清晰的線來塑造形象的二十世紀畫家盧西恩.佛羅伊德追求的卻是一種雕塑般的重量感,從 60 年代起,弗洛伊德遠離了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開始用他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向縱深方向掘進。他用那好似被一股強烈力量驅使的畫筆,在粗帆布上敲擊出粗暴的邊緣線的肌理——這種激烈翻騰的邊線、曲線是 50 年代末期花發的升華,足以讓人產生震顫的驚異。他以硬邊輪廓線塑造出具有很濃的夸張意味的女人體,讓人直覺他的邊緣線是一種清晰、純凈的,剔去各種雜志的藝術品。他用這種富有表現力的線條,使他內在的精神緊張、壓抑感得到了極好的擴張,在 1977—1978 年的《夜之畫像》、1978 年—1979 年的《諾斯》、1980 年《裸體與鏡子的映襯》等女人體作品里,人們一點兒也感受不到現代商品畫里的那種嬌柔嫵媚的造作感,而呈現給我們的是邊緣線幾乎像被剪紙剪下來的各種不屈的姿態。他用清晰銳利的,強而有力交替的邊緣線緊縮畫面的結構,造成不安的內傾凝聚的力量,使畫的形體的每塊體積都有雕塑般的視覺沖擊力。
而現代繪畫的某些作品中的邊緣線,有時甚至高度化成了既沒有明暗變化也無色彩變化的線條。
模糊邊線的美感
這里我不得不先提到文藝復興時期達 芬奇所獨創的薄霧法,達 芬奇把他對油畫技法的創造性貢獻——五種明暗色調塑造物象體積的方法,運用到了油畫的邊線上。并在“蒙娜麗莎”這幅畫中,將“薄霧法”發揮的淋漓盡致。他通過漸暈的色料和筆法使人物的邊緣線逐漸消失,觀賞者與畫中的人物似乎同處在有空氣和薄霧的環境中,使畫面更加具有空間感和體積感。更有人說《蒙娜麗莎》中人物右手是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這只手把似乎互不相融的溫柔結實、纖細與豐滿融為一體。認真細看,很關鍵的是在其邊線處理上,盡管手幾乎處于平光的狀態,但從受光及暗部的邊線上都可以看出極細微的調子變化和推移,使手臂的兩邊極自然地轉向深色的衣裙,顯示了達 芬奇高度的繪畫修養和精湛的技巧。
這種邊線處理到了印象派時得到了更廣泛的發展。雷諾阿作品中永恒的主題是生命之歡樂和對青春的贊禮,這些永遠跳躍在他模糊不定的邊線里。《陽光下的裸女》這幅畫,他巧妙地運用了相互并列的色彩。使形體的輪廓線被有意表現得非常模糊,把一切可塑的邊緣線打碎成無數的彩色小筆觸。運用色彩梯度的變化,這些變化幾乎是由純顏色小筆觸組成。畫家以藍、紫、綠為基調,表現暗部的投影;以黃、玫瑰等色表現受光面。筆觸斷斷續續形成了幻動的美感。這種輪廓將背景與人體巧妙地,融為一體,再配上他充滿光與色的顫動感,將女性的柔美、充滿彈性的肌膚幻化在光彩閃爍的邊緣線中,使作品具有較強的整體感和堅實感。
而修拉更可以說是對邊緣線色彩的變革者。他將科學化的“分色主義”方法運用到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在《大碗島的一個星期天》的任何邊緣部位,用有規則的小筆觸把較純的顏色并列排放到所需的位置上,邊緣線上的色彩調和,不用畫家來進行,而是讓觀眾通過自己的視覺來最后完成。這種邊緣線復雜多變、具有濃郁的裝飾味。
清晰、模糊交替變化邊緣線的美感
這種邊緣線,實際上就是既有明確清晰的部分,又有朦朧模糊的部分,它可以是處在亮面的部分實在、清晰、處在暗部的模糊不可辯;也可以是某個部分的某條邊線虛實交替變化。(不過這里所說的清晰、模糊之間的對比,也只是相對而言,并沒有一個絕對的衡量尺度)。這種邊線在很多畫家的筆下都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有時能更加增強畫面的生動感,更有一種韻律感。首先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委拉斯貴支的那些偉大作品。《照鏡子的維納斯》(約 1650 年),這幅畫是以大虛暗部的藝術處理,給他在亮部留下了較多的發揮余地,從邊緣線的塑造來看,丘比特形體的邊緣線較之維納斯的邊緣線在一定程度中更加隱退、融入背景色中,時而明晰、時而朦朧,交替在畫面中。
同樣,蒙克的《聲》中也運用了世事變化的邊線來直接表現物體形體,還有同時代的薩金特的肖像作品,還有柯羅、卡薩特、喬爾喬內燈許多畫家的作品中都會明顯看到這種邊線的處理手法。
一般的欣賞者可能并不注意油畫中邊線的奧秘,但對于油畫家來說,邊線的處理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各個畫家都有自己的表現技法和造型手段,運用各種媒介和調和油量的不同,顏色厚薄,底層肌理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的極富個性的邊線視覺特征。對邊線美的欣賞,是為了更加正確的理解認識大師們的藝術成就和語言,在繼承和發展中把握藝術真諦。
本文作者:黃向雅 單位:溫州市第二中學(海壇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