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國防教育論文
高校國防教育現狀
全國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圍繞提高學生國防意識、增強國防觀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學生素質,作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軍事課教學工作也按照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結合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教育部下達的教學大綱,突出重點、難點,在普及國防教育,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效果比較顯著。國防教育的內容與世界政治軍事密切相關,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幾年來各高校不斷調整知識結構和豐富教學內容,體現時代特色和針對性,基本上達到國防教育的效果,打牢了強軍固防的基礎。隨著國家和軍隊制度和觀念不斷變革,對國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將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場深刻變革的需要。普通高校國防教育中的不足。我國高校國防教育中尚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影響國防教育效果,制約國防教育實施雙方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首先,宣傳教育和管理力度還不夠,國防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國防教育過分依賴于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教學,對校園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重視不夠,國防教育的實際效果有限。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高校國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多采用新生入學后2~3周軍事技能訓練,但由于受到社會形勢、資金、場地、訓練設施的影響,軍事技能訓練也只能是以隊列動作為主要形式,而軍事地形學、輕武器射擊、識圖用圖、野營拉練、軍隊觀摩等大多不能進行。軍事理論教學在所謂的大環境下不斷縮減,時間集中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還有大多數高校把國防軍事理論的教學以集中上大課的形式在軍訓期間完成,此后四年中便沒有其他形式的國防教育。其次,創新和研究精神不強,圍繞國防教育的學術氛圍不濃厚,內涵不夠豐富,與國防教育現實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培訓和教育渠道不暢通,也導致了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發展后勁不足,空間有限。第三,協同效應沒有體現出來,高校各學科的知識、技能作用發揮的不理想,知識性、技巧性、智慧性活動沒有很好地結合,針對性不強,影響了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實際效果。第四,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利用不充分,國防教育實踐活動受到限制。大學生活動場所少,活動內容單一,文化底蘊不夠,調動不起來大學生參與國防教育活動的興趣。制約著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多渠道、多形式深入開展國防教育事在必行。
依托校園文化強化國防教育
校園文化是校園內師生員工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積累形成的、共同創造的、具有學校個性特點的“物質、制度、心理”模式。校園文化環境的隱性育人功能不可低估。在新時期高校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理念,注重開發隱性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在強化高校國防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的導向功能和促進作用。校園文化是校園內師生員工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積累形成的、共同創造的、具有學校個性特點的“物質、制度、心理”模式。校園文化環境的隱性育人功能不可低估。以文化為載體,把國防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增強國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有利于國防教育作用的廣泛實現,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應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理念,注重開發隱性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在強化高校國防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的導向功能和促進作用。
高校國防教育應該以校園文化為依托,綜合利用各種有效資源,以求得教育效果最大化。建立濃厚的學術文化環境。《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高校應始終把培育濃厚的學術氛圍,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勞動者,當作建設人文校園、和諧校園、創新校園的重要任務來抓。首先,細化法規制度,依法建設,以法促進,認清國防教育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國防教育在學校的地位。其次,要重視學術隊伍的建設,培養引進領軍人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精神,提高鉆研學術的興趣。第三,高校要積極推進教育創新,以科研為先導,以改革為動力,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修改完善國防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支持師生共同搞科研,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第四,應建立和完善學術評價機制,把國防教育系列的人員、成果,納入統籌范圍中,在論文發表、學術著作出版、科研項目立項與評審、獎項評定等方面體現出來,實行正確的政策導向,激發人們從事國防教育活動的熱情與動力。第五,提高國防教育的層次和品位,延展國防教育的發展空間,在內容上、手段上、方法上尋找突破點,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形勢,冷靜觀察世界,理智看待國防軍事與社會發展的問題。
構建和諧的社團文化環境。高校社團文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指令性社團文化,就是利用學校資源舉辦的社團活動,主要是每年的“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期間有組織的各項活動和學校組織的重大活動,覆蓋面寬、參加人數多,是目前學校國防教育的主要載體。另一類是自發性社團文化,就是師生員工集資自發舉辦的社團活動,主要指由學生社團組織的各項活動,比較自由、靈活、生動。社團組織是社團成員興趣、責任、文化底蘊的結合體,人員比較集中,是開展社團活動的載體,國防教育活動應不斷滲透進去。要指定專人籌劃組織各種活動,對群眾性、自發性的文體活動也要加以引導,在經費、場地、設施等方面為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各項活動都應有明確的目的性,目的明確才能產生好的效果,活動應講求實效,不可太多太濫,開展活動要達到一定的社會效益,應力求避免形式主義、走過場,活動應因地制宜、豐富多彩、有吸引力,力求形式多樣,搞出特色來,活動應有階段、有節奏,切不可一哄而上。選擇活動載體時,應結合自身實際,突出主旋律、弘揚時代精神,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盡量滿足活動參與者的合理需求。
注重發揮高校學科群的協同效應提高國防教育的科技含量
高校學科群的組成,來源于不同學科領域的具體學科,學科群中諸學科之間的互動,即知識對流,模式組合,方法碰撞等形成學科群協同效應,通過合理、適度、持續的激勵,學科群協同效應能有效地轉化為學科群發展的內核動力效應。對學生的國防教育主要借助于課堂教學環節進行,學校可以通過黨、政、學、團、教務等部門統籌,使國防教育得到落實和拓展。以軍事課程作為國防教育主要形式,以院、系、教研室機構為依托,組建學科群和優化學科結構。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是國防教育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國防教育的主渠道,它最能體現新軍事變革的前沿知識,能突出時代性,增加軍事高科技知識和信息化戰爭作戰樣式等內容。以骨干學科建設為重點,發揮其凝聚和輻射效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特點,安排一些針對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內容,為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以項目建設為平臺,顯現學科群的橫向和交叉效應,注重跨學科間的協同與合作。積極參與校內外舉辦的各項國防教育活動,把知識性、技巧性、智慧性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開闊學生眼界,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要突出宣傳我們國家和軍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成就,特別要介紹軍隊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學生的就業、考研、參軍工作提供一個可靠的信息平臺。總之,通過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有效實施,以及全社會對國防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選擇行之有效的載體和活動,教育學生知我中華、愛我中華、強我中華。我們就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本文作者:張鳳文 單位:學科群協同效應佳木斯大學軍事理論部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