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地質學論文
本文作者:時保宏 曹青 凡元芳 張仙偉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天然氣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課程類似,是一門既偏重于理論,又具有實踐性的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天然氣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既有緊密聯系,同時還有一定區別。一方面,在石油地質學中講述的生、儲、蓋、圈、運、保等成藏要素,是石油和天然氣成藏的共性內容,但由于天然氣氣體分子直徑小、活動性強,使得常規天然氣藏(田)在成藏方面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近年來油氣工業越來越重視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
因此,課程組通過研究和對幾年來教學過程的總結,確定以常規天然氣藏(田)成藏特殊性和非常規天然氣為該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根據本課程的學時數,授課時主要突出以下教學內容:常規天然氣部分主要講述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地球化學特征、碳同位素組成、各類天然氣的鑒別、氣源巖展布特征及各類氣源巖的產氣率、天然氣的運移和聚集規律、中國氣藏類型劃分、控制氣藏形成的地質因素、大中型氣田的形成條件等;非常規天然氣方面集中講述煤層氣、致密砂巖氣(深盆氣)、頁巖氣、水溶氣、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富集規律、控制因素及國內外勘探開發與研究現狀。
針對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課程組以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科研基本技能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對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改革。通過跟蹤國內外石油工業的發展,介紹國內外天然氣勘探與開發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國內外近期與天然氣資源相關的新聞資料,使學生認清國際國內能源發展形勢,從中領略天然氣資源在21世紀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發展天然氣工業的緊迫性,培養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和使命感。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專業課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聽課,教學效率較低。
針對這種狀況,課程組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在教學手段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各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感覺課堂教學內容不再抽象,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方式上,增加課堂提問、課程討論、學生查閱資料撰寫讀書報告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鉆研精神。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科研課題,指導學生就其感興趣的課題深入研究,撰寫科技論文。這種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素質教育融于一體的教學模式,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也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天然氣地質學是研究天然氣藏形成及分布基本原理和地質控制因素的科學。石油與天然氣素有孿生姊妹之稱,所以早期與天然氣有關的地質問題,都包含在石油地質學中。但隨著勘探和研究的深入,理論和實踐均證明天然氣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有很多不同。1979年前蘇聯著名的石油地質學家N.B.維索茨基撰寫的《天然氣地質學》問世,使天然氣地質學由從屬依附于石油地質學的狀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分支學科。我國是勘探、開發和利用天然氣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就在四川等地開始了有計劃的大規模天然氣勘探開發活動,發現并投產了一批氣田。隨著勘探開發實踐資料的逐步積累,我國老一輩天然氣地質學家陳榮書、包茨、戴金星等先后于1986年、1988年和1989年出版了3部天然氣地質學教材(專著),在我國天然氣地質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30年來,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連續取得重大突破,理論研究方面也在國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和“973”項目的支持下取得了重要進展,這是我國天然氣事業和研究大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有大量高水平的天然氣專著出版。但就目前本科教學而言,尚缺少一部既有很好系統性又能夠體現最新研究成果的天然氣地質學教材。
鑒于這種現狀,學校于2007年聯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進行了天然氣教材編寫提綱的論證。本課程組的負責人及主講教師均參與了教材編寫工作,目前教材初稿正在審核之中。實施課程建設以來,以“合理構建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加強理論與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原則,大力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素質能力和教學水平,是取得天然氣地質學精品課程建設成績的關鍵,今后要力爭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加強課程建設效果,逐步形成天然氣地質學更為鮮明的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