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戴彩虹 單位: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社科部
我校師范生較為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專業思想較為穩定,有一部分同學已具備一定的師德意識,并能以師德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我校師范生的教師職業道德及教育法律知識相對欠缺,相當一部分學生師德認知偏差,師德意識較為淡薄。面對師范生的師德現狀,我們要客觀分析原因,但更應該認識到加強師范生師德教育迫在眉睫。適應時發表展的要求,以教育部頒發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引領師范專業建設的需要為規范和引導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育部于2011年10月-12月先后頒布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與《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其中在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中有“教師應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等目標要求,在學習領域中要求有“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的學習領域,在課程設置模塊中提出開設“教師職業道德”的模塊;同時教育部頒發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包含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就是專業理念與師德。標準指出小學教師要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要了解關于小學生生存、發展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研讀這兩大標準,發現一個顯著的共同之處就是突出對師德要求,要求教師要履行職業道德規范,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可見,全面提高教師培養的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教師的職業道德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調查中,“對于師范生的師德教育”,有93.5%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這也體現了我校師范生對師德教育的迫切需求。理想的課程應該是將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作為基點。為體現時發表展和教育進步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訴求,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應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作為師范專業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據,發揮其引領和導向作用,其中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要重視師范生的師德教育。總之,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他們今后從事的教育事業要求他們在師范院校接受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要逐步具備一定的師德素養。因此,在師范生的培養中,師德教育是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今天這樣的新形勢下,社會對于高素質教師的要求和教師專業化改革與發展都賦予了師德教育新的拓展空間。因此我們作為師范院校,在師德教育、教師專業倫理教育方面也不應墨守陳規,要推進師德教育途徑方式等的創新。而師范生師德養成的起點是要具備一定的教師職業道德知識,師范生獲取教師職業道德知識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課程。筆者認為師范生師德課程的開設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師范生師德的養成“是從對教師道德具有一定的認識,進而產生教師道德情感、形成教師道德信念、指導教師道德行為,在實踐中反復鍛煉,逐步成為個人行動中確定不移的傾向,即穩固的品質這樣一個有機過程”。但是反觀當前各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到在公共基礎課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專業課程中突出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等課程,卻把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等專業倫理課程給邊緣化了。大多數情況下,師德教育零散分布在其他一些課程中或以其他一些方式來進行,沒有單獨開設課程作為支撐的平臺。作為未來的教師,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專業倫理課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日益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今天,這類課程主要解決的是教師的專業倫理精神問題,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近來我校師范生的師德教育也開展了一些探索,如有些思政課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結合職業道德的章節,在師范專業的學生中進行了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對參與國培計劃的師范生開展師德講座等。但因為沒有獨立的師德課程作為載體,我校對師范生的師德教育缺乏必要的平臺。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體現國家對教師教育機構設置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的重要依據,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開設“教師職業道德”的模塊。因此,我校應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出臺為契機,調整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上要樹立師德的地位,在課程設置上要單獨開設師德教育課程。
首先應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核心,在教學內容上要凸顯《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新訴求。《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在“專業理念與師德”部分的具體內容要求上與時俱進地進行了增刪、改進和發展。如突出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師要“將保護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學生的人格”,“信任小學生,尊重個體差異”;明確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小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要求教師要注重修身養性,提出了指向教師個人修養和行為方面的諸多要求,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師作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質、行為是適當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不斷革新的教育觀。這些都是我們在構建與時俱進的師德教育課程體系時的著重點。其次也要將教育法規納入師范生師德教育內容的范疇。知法懂法是依法執教的前提,但調查的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的師范生對教育法律法規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應當將《教育法》、《教師法》等教育法規納入師范生師德教育的范疇。
師德教育如同所有的道德教育一樣,在本質上,它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輸或者生硬行政條令的遵守。而應該是一個教師在職業生涯過程中的自我修養和提升。在師范生中開設師德教育課程不是空洞地宣講《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里的內容,而是要培養師范生在專業成長中對職業認同的增強,對為人師表的反思和領悟。因而作為教師教育者首先要明確師德教育課程開設的目的。師德教育課程的最終目的是教師職業道德情感的培養、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其次在具體課程教學時要避免以單純教授知識的方法來進行。有一種較為典型的觀點認為:我國德育失效的原因乃在于“知性德育觀”的弊病所致。知性德育,即把道德當作知識來教授給學生。這種德育方式在道德教育中較為常見,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將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告訴學生哪些是屬于考試范圍的,讓學生死記硬背。而學生上課的目的定位為好的分數,至少不要有補考或重修記錄。長期以來,這樣的道德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方式,導致了種種道德教育的落空,使得道德教育實效性較差。因而,師德教育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要避免此類教學理念的影響,必須要更新師德教育課程的理念。筆者認為在師德課程的教學中可以貫徹以下理念:首先是要讓師德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思辨性,讓我們的師德課不僅能對現實生活中的教師道德現象等作出合理性的闡釋,也能對一系列復雜的教師道德范疇等進行綜合分析,使我們的課程具有邏輯說服力。二是要師德課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師德課應該與教師職業道德中存在的典型的、敏感的、棘手的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對于這些問題不是避而不談,而是進行深入實際的細致分析,使我們的課程具有現實的生命力。三是在師德課中重視雙向互動性,通過大量案例的使用與討論、反省與分享等,教師與學生都能有所體會與獲得,使我們的課程具有一定的實效性。我們可以大量采用情境教學和案例教學,模擬師德兩難情境或引入現實師德案例。這些情景的設置,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進行道德判斷,選擇道德行為,在一種真切的情感體驗中去深思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