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張洪梅 任懷謹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吉林省建設項目招標有限責任公司
有機農業研究現狀述評
國外有機農業研究可追溯到1924年德國魯道夫•施泰納(RudolfSteine)r開設的《農業發展的社會科學基礎》課程。該理論的核心觀點為:人類作為宇宙平衡的一部分,為了生存必須與環境協調一致;企業作為個體和有機體;要求飼養反芻動物;使用生物動力制劑;重視宇宙周期。德國的普法伊費爾(H.Pfeiffe)r將上述原理應用于農業,形成了生物動力農業(BiodynamicAgricul-ture)。20世紀30年代,漢斯•米勒(HansMuelle)r和拉什(HansPeterRush)為有機生物農業奠定了理論基礎,并使其在德語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英國的霍華德爵士(SirAlbertHoward)被認為是現代有機農業(OrganicFarming)的奠基人。1935年,他出版了《農業圣典》(《AnIntroductiontoOrganicFarm-ing》)一書,奠定了堆肥的科學基礎。1940年,美國的羅代爾(J.I.Rodale)受其影響,開始了有機園藝的研究并出版了《有機園藝》(《Agro-ecosystemsandSustainableAgriculture》)一書。20世紀60年代后,日益嚴重的農業和生態環境問題促使人們對現代農業進行反思,包括有機農業、有機生物農業、生物動力農業、生態農業、自然農業等在內的替代和持續農業因此得到了深入研究。
1970年,美國的威廉姆•奧爾布雷克特(WilliamAl-brech)t將生態學基本原理納入有機農業生產系統,提出了生態農業(EcologicalAgriculture)概念。20世紀90年代,有機農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相關農產品貿易部門正式成立,立法工作逐步展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其發展。綜上所述,國外有機農業理論較為完善。但迄今為止,有機農業的概念并未統一,生產標準和法律要求也不盡一致,這給國際貿易帶來了很大困難。同時,國外有機農業發展政策針對的主要是農業現代化早已完成、市場經濟體系十分健全的發達國家,涉及的體制問題相對較少,而這對于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卻往往非常重要。中國學者的有機農業研究始自20世紀80年代。1989年,中國提出了發展綠色食品的設想,其基本內涵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1992年,農業部成立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成功開發了綠色食品特別是AA級綠色食品。1994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有機認證機構。此后,關于有機農業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活動廣泛展開。劉小清(1999)在《綠色產業———迎著朝陽走來的新興產業》中指出,綠色產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資源利用、自然生態保護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曾建民(2003)在《略論綠色產業的內涵與特征》一文中強調,綠色產業是以綠色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事綠色產品生產經營及提供綠色服務的綜合性產業群。中國的《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1995)、《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辦法》(2001)等多部法律、法規也相繼頒布施行。雖然中國有機農業理論發展很快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發達國家對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吸收和借鑒國外理論較多,聯系本國國情的內容偏少,大部分理論未將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與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和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理論與實際相脫節。
國內外有機農業
發展實踐對比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又持續穩定發展農業的問題。對比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實踐,可以為中國提供一些有益經驗和政策借鑒。德國的有機農業發展德國是歐盟中對有機農業要求最高的國家。政府規定從傳統型轉向生態型農業必須持續2~3年。為鼓勵農民,德國實施了轉型補貼政策。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補貼數額不等。如多年生農作物(葡萄、櫻桃等水果生產)在轉型期每公頃可獲得950歐元補貼;蔬菜生產可獲得480歐元補貼;種植業(如小麥等)和綠地生產可獲得210歐元補貼。同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如《種子法》、《物種保護法》、《肥料使用法》等。2003年4月,又實施了《生態農業法》,進一步明確了相關的檢驗檢測標準和違規處罰。德國的有機食品都要被貼上形式為綠白色小六角形的“生態印章”(BIO),目的是禁止轉基因食品,禁止在食品中使用抗生素和違禁添加劑。BIO商品比普通農產品至少貴出20%~50%。自2001年引入此標識以來,每天有近20種產品獲此印章。德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勢頭由此可見一斑。美國的有機農業發展美國是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機農產品市場。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生態農業基礎上大力發展有機農業。至2001年,全美有6949個從事有機食品生產的農場。
美國有機食品農場必須經特定部門核準。農業部制定統一標準,當地在空氣、水合格的條件下,種植作物3年以上不使用化肥、農藥、合成激素和有毒物質,才可以生產有機食品,產品質量每年檢測1次。2002年起,美國農業法案為有機認證費用提供補貼,比例占總費用的75%。美國有機農場現在開始成為生態旅游者的新天地。一些莊園主借瓜果成熟之際,招徠游客前去采摘。一方面讓其享受鍛煉、知識、娛樂、美食為一體的度假活動,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節省人工成本。這種富有特色的農場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日本的有機農業發展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大力倡導有機農業,重點是減少農田鹽堿化、資源污染(農藥、化肥),提高農產品品質。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日本政府頒布了很多政策、法規并不斷完善,如《可持續農業法》、《堆肥品質管理法》等。1992年6月,在《新的食品、農業、農村政策的方向》中政府提出發展環境保護型農業,并把它作為農業政策的新目標。與歐美相比,日本的生態觀光農業開發較晚,僅有30多年,但發展很快,成效顯著。日本最早的生態農場是具有百余年悠久歷史的小巖井農場。1962年起,該農場主結合經營項目,開辟了40多hm2觀光農園,興建了花圃、牧場館、動物廣場、農機具展覽館等多種游覽設施吸引游客,獲得了可觀收入。現在,日本有成千上萬的觀光農園,在不同季節對市民開放[6]。河南新野縣的綠色農業發展新野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號稱“百里平川”,是全國無公害蔬菜和綠色畜產品生產示范縣。近年來,新野縣以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打造生態綠色品牌、延伸綠色農業生產鏈等為農業基本戰略,通過企業與農戶合作的方式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