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生態論文
作者:朱國慶 劉娜 劉露 單位:三峽大學
據相關監管部門的調查,五峰縣某鄉鎮曾有一位農民申請批準采伐自用木材4立方米,而實際采伐量達到40多立方米,為批準額度的十倍以上。筆者在當地4A級風景區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的河谷內,曾親見一批農民將數十根剛伐得的粗大林木裝車運走,而不遠處就是一塊巨大的封山育林警示牌。自上世紀末“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來,當地的林木資源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由于當地農民世代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可持續發展觀念不強,生態文明意識相當薄弱。
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政府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困境
以五峰縣礦產資源的開發為例,截止到2011年,該縣獲得許可采礦權的礦山共有52家,采礦種類包括煤炭、方解石、重晶石、高嶺土、鐵砂巖等,此外還有一些偷采盜采現象一直存在。這些采礦企業在礦產資源的采挖過程中對土地資源、林木資源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成片山林被推倒,地表水系遭嚴重破壞,部分區域甚至出現飲水困難現象。礦區棄渣尾礦亂堆亂拋,對周邊民房和公路交通的安全構成威脅,許多良田受到破壞,影響周邊農民的正常耕作。當地著名的某木材加工企業,平均每年收購木材4萬方,約占全縣總量的1/3。全縣35家木材加工企業每年的木材消耗量都在2萬方左右,此外還有數十家非法木材加工作坊。林權制度改革后,一些企業經營者將整座山林買下砍伐精光的事件時有發生。據該縣林業局近3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林業公安部門共查處亂砍濫伐林木行政案件83起,共沒收非法砍伐林木240方。而這僅僅是全縣眾多亂砍濫伐中的一小部分。
相關法律體系及監管機制不完善
目前國家已出臺一些針對生態環境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1989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較早的一部針對環境保護的立法,但從該法實施的實際情況看,并未得到很好的執行。國家隨后又進一步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規條例,如《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件》、《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等,但顯然不足以應對現實社會中出現的種種情況,加之各級縣市區又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一些與當地經濟快速增長不相沖突的條例,使得原有的法律很難得到完全執行。在我國現行司法體系中,法律監督機制也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政策執行程度大打折扣。按現行標準,五峰縣應繳存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備用金為1743萬元,首次應繳存263萬元,但實際繳存額僅為38.5萬元。執法經費不足、人員不齊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例如,民族地區的林業系統自收自支單位居多,這些單位長期依靠國家撥付的“天保”資金運轉。從人員配備來看,以五峰縣漁洋關鎮為例,該鎮林業公安派出所現有干警4人,實際在崗僅2人,正常的輪流值班都很困難,可想而知對轄區內數百畝林區的監察巡邏就更少了。
雖然五峰縣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難題,但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山區縣,依然擁有很多優勢條件:一是資源優勢。旅游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市縣區首位,先天生態環境優良,適宜發展與土家文化相結合的生態文化旅游業。白溢寨、后河、柴埠溪等自然風景區景色迷人,開發潛力相當大;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達32萬千瓦,目前已開發18.6萬千瓦。二是特色產業優勢。五峰縣以綠色無污染茶葉、煙葉、蔬菜、藥材等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初步形成,發展前景廣闊,后發優勢明顯,具備擴大規模和影響的良好基礎。三是政策優勢。五峰縣作為省級貧困縣享有扶貧政策,享有老區政策、比照享受西部開發政策、三峽對口支援政策,同時已被確定為國家層面生態型限制開發區,并有希望劃入國家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因而享有一系列幫扶政策及優惠措施。四是政策民族自治優勢。五峰縣作為少數民族自治縣,在不違背憲法的原則下,執行有關政策經批準可以變通,有權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推動發展,可以廣泛爭取支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又好又快發展。
在解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問題時,應積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施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發展脫貧奔小康。在此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培養新型農民,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對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培養新型農民要從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推廣普及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知識,培養新型農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繼續通過科技下鄉、“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方式對農民勞動生產技能進行培訓,以科學的方式發展生產,使農民依靠科技脫離貧困走向富裕,而不是通過破壞生態環境的方式提高短期內的產出。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理念,尋找適合的生態經濟發展道路。根據五峰縣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可通過以下途徑使農民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創收:
①發展生態旅游業,打造有土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對境內旅游景點進行資源整合,打造黃金旅游線路。五峰縣可以對目前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柴埠溪等幾大景點實施精品景區開發,并聯合周邊景點如白鹿石林、白溢寨“暑天冰窖”等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新熱點。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業,吸收景區及周邊農民共同參與景區建設及管理工作,為農民創收的同時維護景區生態環境,可謂一舉多得。
②發展以茶葉生產為主的多種綠色無污染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鏈,打造生態農業。五峰縣的茶葉一直是該縣的一大特色,也是該縣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通過“采花毛尖”等省內外知名企業,繼續打造品牌優勢,鼓勵茶葉龍頭企業向外擴張,同時按照合理布局、健康有序的原則,鼓勵一批中小型茶葉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引進高新加工設備,改進加工工藝,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發展一批有土家特色的綠色產品深加工,如煙葉、藥材、土家臘肉、香腸、山茶油等。吸納一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企業,這樣,既可以緩解農村耕地不足的矛盾,同時也解決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③加快植樹造林,推進經濟林木的繁育種植以及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的在縣內河流流域、高山頂部等平緩地帶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退耕還林推廣種植多種經濟林木,并繼續發展一批有特色的果木種植基地,如長樂空心李等。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縣內植被覆蓋率,固土生氧減少水土流水,改變過去毀林墾荒的生產方式。三是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民族自治縣可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制定生態保護相關法規與總體規劃。在政府及相關部門建立考核評價機制,采取環境保護與領導履職、政績考核掛鉤的考核辦法。對礦產及森林資源的開采利用建立許可申請聯動機制,各級各部門的審批形成聯動局面,對越權審批或亂作為審批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加強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建立嚴格的現場監管機制。按照現有編制,補充配齊環境監管執法人員。根據生態遭破壞程度的不同,限期整改,使開采與生態恢復相結合、保持同步。并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企業足額征收生態恢復保護費,對長期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的企業,經教育處罰仍不改正的予以關閉。監管部門必須對破壞生態環境的亂砍濫伐、亂采濫挖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堅決做到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