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安全教育論文
作者:朱曉雯 林麗燕 程倩秋 劉可 單位:中山大學護理學院
調查工具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傷害知識、傷害態度、傷害行為。傷害知識有3個維度共33個條目,其中傷害基本知識7個條目,日常生活安全知識14個條目,急救知識12個條目,每個條目回答正確計1分,總得分再換算成百分制。傷害態度共有8個條目,計分方式與傷害知識計分相同。得分越高表明照顧者知識和行為越好。傷害行為主要調查家居環境和照顧者行為中容易造成嬰兒傷害的因素,共有37個條目。其中關于家居環境評估的條目有18條,正向題每題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得分越高表明家居環境越安全;照顧者行為評估的條目有19條,正向題回答“總是”和“經常”記1分,回答“從不”和“有時或偶爾”記0分,得分越高表明照顧者行為越安全,兩部分得分相加后再換算成百分制。
方法照顧者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者實施基線調查,首先取得嬰兒照顧者的知情同意,然后對其進行第1次訪談,調查其對兒童傷害知識、態度和行為。安全教育訪談結束后,發放安全手冊,主要內容包括嬰兒期容易發生的傷害類型、導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預防傷害的發生以及發生傷害后如何進行處理。1個月后再進行電話隨訪,詢問對安全手冊的理解情況同時給予答疑。3個月后再次進行電話訪談,調查在這期間照顧者對嬰兒傷害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情況。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非參數檢驗方法比較安全教育前后照顧者的嬰兒傷害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差異。
1照顧者安全教育情況本組92名嬰兒照顧者中,有14名(15.55%)經常接受兒童傷害安全教育,39名(43.33%)很少接受過安全教育,37名(41.11%)完全沒有接受過安全教育,缺失2名。33名(58.93%)照顧者主要在家里學習傷害安全知識,9名(16.07%)、11名(19.64%)和3名(5.36%)分別在社區、醫院及其他地點學習,缺失13名。
2安全教育前后嬰兒照顧者傷害知識和行為得分比較安全教育前后嬰兒照顧者傷害知識和行為得分比較見表1。從表1可見,安全教育后嬰兒照顧者傷害知識、態度和行為得分高于安全教育前,均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討論
1嬰兒照顧者普通缺乏安全教育知識嬰兒由于活動能力弱,自我防御能力差,因此其照顧者就成為其預防傷害的關鍵所在。有研究結果顯示[4],安全知識缺乏對嬰兒照顧者不良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能是影響嬰兒傷害發生的主要因素。照顧者缺乏照顧嬰兒的相關安全知識,照顧不周及家具物品擺放不當都可能導致嬰兒傷害甚至死亡的發生[5]。本研究發現,僅有14名(15.55%)嬰兒照顧者經常接受兒童傷害安全教育,39名(43.33%)完全沒有接受過安全教育,37名(41.11%)很少接受過安全教育;33名(58.93%)照顧者主要在家里學習傷害安全知識,9名(16.07%)、11名(19.64%)和3名(5.36%)分別在社區、醫院及其他地點學習。結果說明,嬰兒照顧者雖然通過不同途徑了解了一定的嬰兒傷害安全知識,但大多數嬰兒照顧者沒有接受過或很少接受過嬰兒傷害安全教育,對于傷害的危害性和嚴重性認識還不夠。結果提示,只有照顧者全面認識和了解嬰兒傷害安全知識及其相關因素,端正態度,在日常家具環境及自身的行為中盡量避免傷害的危險因素,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嬰兒傷害的發生。
2安全教育可提高嬰兒照顧者安全知識和改善其傷害態度及行為本研究發現,通過安全教育后,提高了嬰兒照顧者安全知識,改善其傷害態度和行為,教育前后比較,均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6-7]結果相一致。嬰兒期傷害發生的主要地點是家居環境,家庭照顧者為預防嬰兒傷害的關鍵。安全教育是減少嬰兒傷害發生的有效途徑[8]。研究表明[9],通過分派“寶寶書籍”的家長教育干預方式,可以減少嬰兒的居家安全風險,特別是初產、低收入母親的安全行為比對照組要好。本研究通過發放安全手冊并進行電話咨詢的方式對嬰兒照顧者進行兒童傷害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嬰兒照顧者安全知識和對傷害的防范意識,自身行為及家居環境中危險因素也相應地減少。通過電話咨詢進行答疑的方式,給予嬰兒照顧者直接的指導和幫助,對其不良行為提出改正措施,進一步幫助照顧者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從而為嬰兒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有效減少嬰兒傷害的發生。
結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嬰兒照顧者的嬰兒傷害安全教育知識缺乏;采用安全手冊及電話咨詢的安全教育,可提高嬰兒照顧者的安全知識和改善其傷害態度及行為。應大力開展嬰兒安全教育,以幫助更多的嬰兒照顧者加強對傷害知識的認識,調整照顧態度,從而為嬰兒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