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論文
作者:楊艷影 單位:吉林省前郭縣哈拉毛都鎮蒙古族中心小學
教師教學行為在新課程視野下的轉向
為了使新課程能有效實施,教師必須自己先學習,只有自己的知識豐富了,然后才能教會學生學習,應當了解獲取新的知識技能、更新思想觀念的途徑,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識記策略,具備資料的收集歸類、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能力。
1.從關注知識的傳授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以往的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而新課程改革卻要求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和主人翁地位。根據此要求,如今的教師們就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重新審視自己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即要心中懷有愛,愛學生,以求為了學生的綜合性發展考慮,培養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所應該具備的綜合素養。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體及個體學生的全面性發展。
2.從課堂上“老師的一言制”轉向“以學生為主體制”一堂課究竟怎么上?怎樣上才能更有實效?傳統教學中仍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長此以往,將會是學生厭倦學習生活,適得其反。
3.從關注教學的結果轉向關注教學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經常是關注于傳授知識后的最終結果,卻沒有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知識拓展和滲透,這樣就在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發展空間,而讓學生統一標準或統一尺度地去讀、去背、去寫。這種做法無疑讓我們深思,長此下去,我們的教學質量會不斷地下降,試想一下:我們的孩子將來會變成什么樣?祖國的未來又會是怎樣的“輝煌”?
4.從統一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單一、模式化的教學。老師們都是生搬硬套地學模式、看標準。完全失去了創造潛力和自由發展的空間,都是模式化的教師型。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充分去挖掘學生的潛力,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差異性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善于鉆研的人一定會成功的,將鉆研到的知識轉化為在實踐中自己所擁有的獨特風格。
5.從單一化的評價模式轉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打破以往的以成績來決定一個學生的好與壞,應多方位地,全方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尤其是在德育方面要多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這樣才會打造出適應社會和國家所需要的全方位合格人才。
新課程視野下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的策略
1.創設嚴寬適度的教學環境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學校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就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培育祖國未來希望的圣地。所以首先要為教師們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規范我們教師的一些教育教學行為。當然只有管理制度是不夠的,還要給教師們創造適當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教師們的教學熱情,促使他們能夠有更大的發揮發展空間。
2.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意識和教學意識的區別就在于,教學意識更注重目標的達成度,而課程意識則更關注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隨著教師們對課程意識的逐漸認識,更有助于教師教學行為的變革,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所以嚴格來說必須要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
3.努力提高教師反思與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三步走:教學前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和教學后的反思。如果教師們經常堅持三步走,我們的教學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升,我們的教育事業還能不輝煌?
4.教師要主動構建新的教學理念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確立許多新的教學觀念,在這方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無疑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從根本上說,教師的發展和成長也是一種教育歷程,是教學觀念內化為行為的過程,是教師參與學習的歷程。
5.爭取成為教學實踐的探究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不斷地親自實踐才可獲得真知,才能體驗真理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因此,要不斷地反思自己,能夠勇敢地批判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突破創新,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也集中體現了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
6.爭做教學行為的控制者第一,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第二,自我觀察與自我適應;第三,自我慎獨與自我創造。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只有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學生,才能教學有法,但是如果要提高課堂效率,就需優化教學方法,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總之,新課程迫切需要教師教學行為的變革。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我們教師都要積極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適應課改的發展,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學生創造出和諧、發展和充滿歡樂的絢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