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聲樂藝術論文
作者:胡曉 單位: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表現手法
聲樂藝術在影視中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可分為:1.獨唱(男女聲高、中、底音)。獨唱能夠生動細致地刻畫出人物內心情感。例如:西游記中玉兔對唐僧動了凡心,少女情感無法表達,此時玉兔(李玲玉)獨唱《天竺少女》,充分的表達出一個少女內心的情感使得影片引人入勝[2]。2.對唱(一般指男女對唱)。對唱能夠讓觀者對人物的內心情感有所了解,也能增強影片的觀賞性。例如:印度著名的影片《大篷車》主題曲《啼笑皆非》,就是對唱影視歌曲中的經典,完美的演繹出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3.合唱(領唱、合唱)。合唱能夠引導觀者情緒高漲,引起觀者對影片表達的內涵產生共鳴。例如:在著名的抗美援朝的影片《上甘嶺》中,在影片高潮的部分就采用了合唱的聲樂藝術,歌曲《我的祖國》唱出了英雄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觀眾的愛國情感,極大地將影片推向高潮。這些形式都能表達相關人物的情感。很多影視歌曲已成為歌曲精品,為聲樂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曲目資源。因為每部影視作品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內涵不同,影視作品中聲樂藝術的演唱狀態、形式、風格及肢體語言等都存在一些差異;情緒的感染力不同,所135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自然也不同。
“樂者,音之所由聲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瞧以殺;其樂于心者,其聲憚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出自古代名作《樂記》中的《樂本篇》,充分地說明影視作品往往面臨不同的事物和場景,這樣所產生的感情和聲音特征也不同。借景生情,依情發聲,影視作品中聲樂藝術的巧妙運用讓觀者欣賞到的是不同的音色,使觀者有著不同的感受和震撼,使影視藝術作品能更具藝術魅力和藝術內涵[3]。如《臥虎藏龍》影視插曲榮獲奧斯卡最佳音樂獎,配樂統一、變化多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聲樂藝術功效,這足以證明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的重要作用。又如《放牛班的春天》即《歌聲伴我心》是由克里司托夫巴拉蒂作為導演一部著名的法國作品。在整個作品當中,作者通過聲樂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氣氛,如人物高興時音樂烘托出喜慶,壞人出場時音樂壓抑沉重。這部作品的亮點就是運用主人公之間的對唱、獨唱來表現主人公情感的變動,影片中主人公性格發生質的轉變后的歌唱仿佛是天籟之音。這段音樂貫穿整個影片,表達了當時黑暗的時光即將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可見,聲樂不只是情感的產物,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折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面,有不同的聲樂藝術產生。同樣,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聲樂藝術存在。正如著名的影視理論家戴•波代爾曾說過:“聲樂對影片有許多作用和用途,首先,它調動了人的另一感官,使我們能在使用視覺的同時使用聽覺。”聲樂能反映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根據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不同,聲樂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各有差異。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聲樂會受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但具有較深的時代腳印,如在反映八年抗戰的影視中,無一例外播放的都是愛國主義歌曲,仿佛讓人們回到當時的抗戰氣氛當中;而在現代的都市劇中,插入的是流行傷感歌曲,表達現代愛情的愛恨離愁。另外,樂還反映了當地地方特色和生活環境。在影視作品中安排一段極具東北特色曲藝文化的二人轉歌曲,更加貼近影視內容,并起到重要的渲染作用。
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影響作用
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拿場景音樂來說,影視藝術作品中往往在藝術氛圍無法用語言表達時通常都會采用場景音樂來襯托出影視作品的情節背景[4]。根據影視場景的實際需求來采用聲樂藝術中最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場景音樂能很好的運用到影視作品中,從而能起到渲染影片中不同的歷史年代、人物、文化、特定時期的情感,等等。自從聲樂藝術被巧妙的運用到影視藝術作品中的那一刻,就已經讓影視藝術作品從最初的視覺單一的無聲電影一下躍升為視覺與聽覺相融合的豐富多彩的影視世界,最初單一的畫面形式變為音樂和畫面相融合的藝術情景,視聽藝術形式取代了單一的視覺藝術形式。聲樂藝術的介入,讓影視藝術像插上了翱翔的翅膀一樣高速前行,使得影視藝術有了質的騰飛。著名學者巴拉茲曾說過:“有聲的影視藝術不僅僅是取代了無聲的影視藝術,更是開拓了另一種完全獨立的藝術形式。”筆者就聲樂藝術在影視藝術作品中的作品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聲樂可以抒發人物內心情愫,渲染強化情感導演在影視作品拍攝中,通過特定的聲樂來表達特定的情緒變化和心理活動的變化,加深觀眾對影片中情感的認同,加強感染力,使人迅速進入影視情節,更直觀、形象。影片中的音樂結合人物當時的內心體現,不同的影視情節,分別配有相符合的聲樂背景。根據歌詞以及曲調展示了人物內心的變化,或歡快,或低沉的曲調表示出快樂,表達主人公的情感變化[5]。比如我們在觀看著名的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嶺》中,民族英雄王成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拼著最后的力氣對著話機喊出:“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向我開炮、向我開炮……”這時背景音樂適時的響起,激起國人潸然淚下的感動和對侵略者的憤怒。影視音樂的運用深刻地刻畫出了我們民族英雄在危難之時的民族精神。聲樂藝術是視覺和聽覺高度融合的產物,這兩個因素都是影視的靈魂,影片的成功離不開聲樂藝術,在一部好的影視中,聲樂藝術在抒發影視人物內心情感和渲染強化影片人物情感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聲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音樂對影視作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劇情好比整體骨架,臺詞是肌肉,畫面是服飾,明星是臉面,聲樂就是人的靈魂[6]。在影片中音樂前奏以舒緩憂郁的曲調道出男女主角對歌舞劇以及自身感情不確定的愁懷,以優美的旋律自然地體現對美妙愛情以及音樂藝術的向往。歌曲在獨特的場景配合下,成為整部影視畫龍點睛的經典藝術精品。例如影片《黃土地》中,延安的莊稼漢們跳躍著敲擊大鈸,鼓起嘴巴吹著嗩吶和騰躍著打著腰鼓,在音樂聲中一個男人在黑夜里揭開紅蓋頭,露出翠巧驚恐的臉,她懷著莫大的恐懼無聲地向后退,緊接著的鏡頭是以天空為背景的撞擊著的大鈸,利用黑暗與光明、無聲與喧騰、壓抑與奔放、痛苦與歡樂形成鮮明的藝術對比,值得人們思索封建與反封建的兩種文化、制度和命運的反差[7]。使聲樂藝術對影片的敘事功能達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