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學本科論文
作者:任世丹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反思:現行法學本科教育之不足
在明確了法學本科教育目的定位的基礎之上,以下從“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方面分析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育對于促進法律職業方面的不足:
1、現行法學本科教育培養模式及其不足。我國現行的法學本科教育培養模式,基本上沿襲了前蘇聯所謂的“對口教育”、“專才教育”模式。盡管如此,兩者之間還不完全相同。就包括前蘇聯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法學就是一個專業。然而,我國現行的法學本科教育采取的是專業細化的分類培養模式。具體而言,一般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大都依據部門法的劃分標準將法學劃分為多個專業,比如民商法、經濟法、行政法和國際法等等。雖然在各個專業的教學安排中都包括非專業的其余法學主干課程的學習,然而專業定位制約了從事法律職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之實現。
其一,以部門法為基礎的專業分類及教育模式人為地將法律知識條塊切割,欠缺部門法學之間的融會貫通,難以滿足社會對法律知識綜合運用的需求。盡管各自的調整對象不同,但是各部門法在基本理論、基本價值等方面具有同一性,而且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從法律實務的視角觀之,法律也已然表現出綜合性樣態,無法在傳統意義上的法律部門的框架下予以定位。因而,現行的單一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結構性缺陷。
其二,在關注對法學本科生法學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忽視了與法律實務工作密切相關的其它邊緣知識的傳授以及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建設。這一問題突出表現在法學本科生教學培養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在專業化培養模式的導向下,法學專業知識的“高、精、深”是培養的目標,也是課程設置的指南。然而,對于法學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而言,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及邏輯學等方面的知識的必備性已經成為學界共識。同時,在司法腐敗廣受詬病的當下,從本科教育階段就加強未來法律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建設無疑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2、現行法學本科教學方法及其不足。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莫過于法學教師習慣采用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由于深受大陸法系傳統的影響,法學教學中十分注重對法律概念、理論、規則和原則的講授。在此講解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并以是否全盤接受課堂書本知識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主要標準”;而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所需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思維與口才、執業技巧與素養等等都沒能得到訓練。據一些基層司法部門反映,法律院校畢業生畢業后能夠獨立辦案,往往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盡管目前不少高校的法學本科教學也在嘗試采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等新的方法,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教師們在運用這些現代法學教學方法時重形式而輕實效,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法學教育理論化和空泛化的現狀。
應對:對現行法學本科教育改革之建議
法律職業要求法學本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以下三種基本素養:第一,專業素養,掌握綜合的、過硬的法律專業知識,而不僅僅是某一部門法知識;第二,綜合素養,即擁有較完善的知識結構;第三,職業素養,也就是具備法律人基本的職業道德,秉承公平正義之理念。這也就是我國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1、完善法學本科教學課程體系
(1)增設應用法學學科并開展相應課程。應用法學學科是研究特定法律職業人員在法律實務中運用法律的技術、方法、規律、原則等內容的學科。該學科強調部門法學之間的交叉融合和法律的綜合運用,回應國家發展、社會治理和法治建設的現實需要,關注法律如何從書本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關注法律實現的過程和效果,旨在樹立正確的法律應用觀念、培養嫻熟的法律應用技能、實現良好的法律應用效果。針對現有法學學科分類將法律知識條塊切割的結構性缺陷,應用法學強調法學知識的綜合運用,系統研究不同法律職業領域內的法律實施問題,包括審判、檢察、行政執法、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適用、執行、運用法律的原則、技術、方法、過程、效果以及規律等內容。目前,西南政法大學已設立了國內第一個應用法學學科,開展本科教育。
(2)開設必要的非法學課程。“一個只懂法律的人,只是一個十足的傻漢而已,并極容易淪為社會公敵。”可見,學校為法學本科生不應只提供單純的法學專業教育,還應該向其傳授與這一職業密切相關的其它知識,比如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等等,從而擴展其視野。完整的法學本科教育需要人文的素質,高等普通科學的準備,包括倫理、論理(即邏輯學)、心理、歷史等方面,并要有其他社會科學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等知識。因此,有必要在法學本科課程體系中增加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
(3)開設專門的法律人職業道德課程。大學教育培養出的法學本科生,不少將會是未來立法、執法和司法中的中流砥柱,應當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和依法裁斷或提供法律服務的法律意識,秉持公平正義、維護公序良俗,實現法律的政治職能與社會職能的有機統一。因此,對其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極為必要。
2、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模擬教學法
目前我國法學本科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一般是在講授理論的課程中穿插幾個相關的案例,盡管也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卻依舊沒有脫離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得案例教學的實效流于形式,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開發其創造性。日本高校法學教學中廣泛運用的模擬教學法為我國法學本科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不錯的思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模式:教師在學期伊始向學生提供本學期中要學習、討論的十幾個真實案例,讓學生依據選擇主攻的案例自主組建團隊,通過原告、被告等不同角色的扮演學習、體會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也可以對案例涉及的法律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為了完成案例實演,學生們需要查找大量詳細的案卷資料、法律規定,并需要了解背景情況,方能從中發現問題、提出爭議點、進行辯論。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適當的引導和點評,并最后與學生就真實判決中法官的意見開展討論。教師不但要備好課、拓寬知識面,還要及時更新知識、廣泛關注最新案例、并深入認識和把握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