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公路管理論文
作者:李萬鳳 單位:安康市公路管理處
機制不健全,嚴重影響農村公路養護發展1)各級考核機制不健全,尤其市縣鎮村獎懲措施不得力。2)鄉鎮養護機構不健全,無經費、無人員、無機構的現象普遍存在。3)農村公路養管未能真正落實“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主體責任,鎮村養路積極性不高,村道養護“一事一議”籌資投勞落實困難,多數村道的路政管理仍然存在盲區。4)現在試行的養護公司管養模式不太適宜農村管養工作實際,還需進一步完善。
1提高認識,保障經費,穩定管養隊伍認識是行動的先導。針對農村公路養管經費嚴重不足的實際,各級農村公路管理部門要提高認識,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重視,將農村公路經費問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與部門業務工作和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共部署,拓寬渠道,整合資源,保障農村公路管養費的投入,切實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制約瓶頸問題。1)多渠道籌措農村公路日常養護資金,采取市縣財政補助、鄉鎮籌措、村委會“一事一議”籌措、社會和個人捐贈、受益企業幫扶等措施,籌集日常養護經費,建立日常養護基金。2)根據農村公路管養工作需要,增加市級公路管理部門的人員編制,解決財政供養問題;參照省政府有關規定對縣區農村公路管理局人員定編定員,以縣鄉道里程為基數,每100km核定1.25名編制,核定人員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固定鄉鎮農管所領導和人員編制,按照管養里程核定1名~2名編制具體負責,徹底解決鄉鎮農管所“三無”問題。3)養護工程費和日常養護經費要專款專用,同時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正常增長機制,按照經濟發展增速逐年增加,切實做到建養并重。4)健全完善養老統籌機制。為保障養護道工穩定,縣鄉道道工可通過推行辦理養老統籌、設立公益性崗位等舉措,將縣鄉道道工納入公益性補貼范疇,并按照養老統籌相關政策落實每人每年養老統籌費用,由縣財政統一繳納。
2明確職責,加強學習,提升管理水平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溝通協調,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強化責任意識,逐步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明確管養責任主體。嚴格界定省、市、縣、鎮、村各級權利和義務,明確規定縣道由縣(區)農管局管養,鄉道由鎮政府管養,村道由村委會管養,各負其責。2)調整路網管養結構,落實各條道路管養職責。各縣區依據鄉鎮撤并具體情況,調整縣鄉村道路網管護結構。可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客貨運輸需要,因地制宜,調整路網管養結構,可將連接縣城到鎮政府間的公路主干道調整為縣道;連接鎮政府到2個~3個以上的行政村共用的公路調整為鄉道;其余的公路為村道,逐條道路落實管理養護職責。3)強化學習培訓。根據工作需要,定期組織理論知識與業務技能培訓,促進各級農村公路管理人員和道工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全面提高其責任意識、理論水平與業務素質,為提升管理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3規范管理,強化考核,健全長效激勵機制要結合實際,積極建立健全長效激勵機制,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促進農村公路養管工作盡快走上正軌,實現規范化。1)完善養護管理專項考核機制。市交通局對縣區交通局進行養護專項檢查和考核評比,半年和年終檢查,并由市財政預算專款用于養護先進縣區獎勵。2)落實獎懲制度,嚴格責任追究。3)建立健全用人與財政供養機制。按照養護體制改革要求,從根本上解決市縣農村公路管理機構的管養人員編制和財政供養問題,固定鄉鎮農管所領導和人員編制,徹底解決鄉鎮農管所“三無”問題,構建和諧穩定的養管隊伍。4)以市政府的名義出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指導意見》。5)根據道路技術等級、路面結構形式等特點,積極探索真正適宜本轄區的農村公路管養模式,可采取專業養護、分段養護、個人承包養護等形式,亦可專業養護與群眾養護相結合,常年養護與季節性養護相結合,從而使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逐步走上正規化、標準化、制度化。
4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尋求村道管養新出路要堅持與時俱進,積極開拓、大膽探索,尋求新形勢下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的新途徑、新方法。1)按照“村道村管”原則,村級道路可推行村道產權證制度,以各縣(區)政府名義頒發給村委會,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村道管養方面的作用。2)提高村道養護經費,結合物價上漲等因素,將原來每年1000元/km的標準適當提高為每年1500元/km左右。3)明確村道養護和籌資辦法,通過村委會組織一事一議等方式,確定每戶每年出2個~4個勞力,用于村道普修和水毀搶修。4)加大鄉鎮對村道路政管理的權限,村委會負責日常管理,路政案件處置權由縣(區)農管局負責,管理權由鄉鎮負責。5)規范村道兩邊建筑管理。嚴格審批村道兩邊建筑管理,堅決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村道兩邊建房必須先由鄉鎮農管所審批通過后再報其他部門審批,否則認定為違法建筑,依法做出相應處理,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農村公路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必須堅持建、管、養并重的原則,努力探索農村公路管養新路子,落實養護資金配套政策和措施,制定考核機制,加強養護管理,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的養護質量和通行能力,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