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商業保險論文
本文作者:朱偉忠 單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
商業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定位
商業保險是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提供保障。從當前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空間來看,商業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要立足于以下四個方面:
社會醫療保障的經辦人。當前保險業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主要模式有管理型和經營型兩種。管理型模式是指保險公司提供基本醫療保險相關管理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但不承擔基金管理風險和盈虧。它的優點在于利用了保險公司管理具體醫療行為的特長,使政府能夠從煩雜的具體事務中脫離出來。但是這種模式市場化程度低,保險公司缺乏足夠的經營動力去參與管理。同時,這還需要地方政府必須有足夠的財力支持。經營型模式是指社保部門作為投保人代參保人在基本醫療基本保額以上統一向商業保險投保大額補充醫療保險,保險公司以合同形式承保,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它的優點在于市場化程度高,并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從現實看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從投標來看,保險公司多以低費率作為招標的主要競標手段。二是從承保來看,醫院衛生系統、社會保障系統、保險數據未實現相互聯通,醫療數據基礎較差,缺乏厘定費率的歷史數據。三是從管理來看,目前保險公司參與程度太低,很多地方都無查詢病歷權、無駐院監督權、無信息系統參與權,只有事后簡單核查、支付賠款的權限。四是從政策來看,社保部門經常會進行較為重大的政策調整,比如說起付線的降低、參保人群結構的變化等等,這必然改變保險公司的實際賠付率。由于存在以上問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營型模式在我國舉步維艱,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
商業健康保險的承保人。商業健康保險是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的基本路徑。近年來,商業健康保險持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保障要求。它將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相結合,逐步由簡單的費用報銷和經濟補償,向疾病前、疾病中、疾病后的綜合性健康保障方向發展,改進參保人員健康水平,提升了健康保險服務內涵。盡管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占比只有4.8%,遠低于成熟市場30%的水平。這里既有保險行業內部的原因,比如說經營理念落后,重規模輕服務;發展方式不科學,以外延式增長為主;創新能力薄弱,保險產品不能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等等。也有保險行業外的原因,與歐美國家奉行的大市場小政府理念相比,我國更加注重以政府主導去構建醫療保障體系,因此使得現實中極少人在基本醫療保險保障限額之上投保商業健康保險。
醫療責任風險的管理人。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在現代醫療保障體系中,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經常發生,醫療責任險作為轉嫁醫療風險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北京、上海、福建、云南、青島、廣東等地開展的醫療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在分散醫療機構財務風險,引入第三方機制緩解醫療糾紛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效果。目前醫療責任險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對保險公司而言,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發生的可能性較大、賠付風險高;對投保醫院而言,大醫院實力較強、投保積極性不高,小醫院則認為醫療責任險索賠困難、手續繁瑣,不愿投保。當然,這種情況是醫療責任險發展初期面臨的普遍問題,需要在下一階段中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引入第三方調解、完善機制制度等措施,擴大醫療責任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醫療衛生機構的投資人。2010年,國家頒布《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保險公司投資醫療機構。從歐美的經驗來看,保險機構持有醫療機構的股份,不僅可以在業務領域深入合作,實現保險行業和醫療行業優勢互補,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健康保障服務。而且能夠有效控制醫療行為,防范道德風險。在保險公司通過參股方式投資醫療衛生機構中,平安保險先行一步,先后投資了慈銘體檢、保利祝福你大藥房、廣州宜康醫療投資管理公司、深圳龍崗中醫院等,逐漸形成體檢、門診、線上和線下藥房的醫療產業鏈。此外,人保健康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簽署“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項目,在醫療數據分析、預付標準測算、診療綠色通道和慢性病預防服務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保險業投資醫療機構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許多問題,比如:大型公立醫院積極性不高,醫院參股門檻較高等。這些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克服,但長遠來看,保險業參股醫療衛生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革將是發展的趨勢。不久的將來,保險投資醫療衛生機構將越來越多,雙方的合作也將越來越密切。
美國在商業保險參與醫療保障體系的經驗借鑒
美國的醫療管理體制是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商業保險深度參與到其醫療保障體系之中,其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美國基本醫療保險情況。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主要是由公共醫療保障和私人醫療保障兩大部分組成。公共醫療保障類似于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障。主要由三個醫療保障計劃構成。第一個是面向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的醫療照顧制度(Medicare)。這是一個強制性的基本保險制度,投保人年輕時參加并按月繳費,到65歲退休時才開始享受待遇。第二個是面向窮人的醫療救助制度(Medicaid),救助對象是低收入人口和沒有參加醫保的人口,其資金來自聯邦與地方財政。“貧困醫療救助”制度的支付方式不是將現金直接支付給個人,而是以購買服務的形式支付給醫療健康機構的提供商。第三個是針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健康保險制度。實際也是一個由財政撥款的救助制度,不是保險制度,無需個人繳費,救助對象為19歲以下兒童。在有些州,這個制度與醫療救助合二為一,在有的州是分開的;其資金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級財政。美國政府舉辦的上述三個醫療制度覆蓋人口合計大約1億人,僅占美國3億總人口的33%。私人醫療保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雇主性醫療保險,美國大約有99%的大企業、62%的中小企業為雇員及其家屬購買雇主性的醫療保險,覆蓋大約1.75億人。主要采取企業為主與個人共同承擔的模式,由政府提供稅收的優惠政策,第二部分是商業性個人醫療保險,個人從市場上購買商業保險,這大約覆蓋了2700萬人。此外,還有5000萬人大多為自雇者或失業者等,既不享受雇主性醫療保險,也不夠享受公共醫療保險的條件,沒有任何醫療保障。2009年奧巴馬推行的全民醫療改革方案,就是把這5000萬人納入私人醫療保險體系,并采取完全的市場處罰方式予以強行推進:如果有人不去購買,就將受到一定的經濟懲處;如有保險公司對患有疾病的人申請參保拒絕門外,也將同樣受到嚴厲的經濟處罰。從而通過強制手段來實現全民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