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護理教育論文
作者:張國增 陳靜 陳艷秋 王強 單位:河南大學護理學院 河南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針對性不強。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是促進護理服務“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為重點。“十二五”期間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推進老年護理、慢性病護理及臨終關懷等長期護理服務,不斷提升護理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但是,很多高等護理院校將發展學科、培養師資、具備管理和科學研究能力放在了本科階段。隨著護理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本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加以調整。本科護生除了具備初步的教學、科研和管理能力外,應該注重護理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更好地充實到護理實踐場所,為護理對象提供科學舒適服務。同時,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突出強調了護生對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掌握,沒有充分體現護生的人格要素、智能要素和身心要素的教育要求,對護生能力、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2]。
2.學制和學位界定不明確。目前我國護理本科教育存在4年制和5年制并存的局面。1984年我國開始護理學高等教育時護理學是5年制,目前復旦大學和北京醫科大學等少數高校仍為5年制,其培養目標是學術型護理人才。但是隨著高等護理教育的逐步發展,為了加強我國護士隊伍建設,逐步提高臨床服務能力,拓展護理服務領域,完善護理服務體系,許多高校將護理本科教育改為4年,以培養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為目標。目前,我國還沒有哪一個學科像護理學高等教育一樣有兩種不同學制。學制不規范阻礙了4年制和5年制本科護生在臨床工作中發揮各自的特點與專長,不僅影響學生畢業后的培養和發展,同時也阻礙了護理學科的進步及持續發展[3]。另外,與3年制的護理專科教育相比,如何突出4年制本科護理教育的特色和優勢,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3.課程設置未突出專業特色。受“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我國護理院校課程設置專業特色不明顯,多數院校仍采用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臨床實習的“三段式”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沿襲了臨床醫學專業的特色,突出特點是醫學基礎課所占比重大,人文課程種類和學時偏少,不能很好地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不利于全面發展本科護生的綜合素質[4]。雖然部分護理院校進行了課程教育改革,形成不同特色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比如從2000年開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資源利用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高等護理教育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5]。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協和醫科大學等院校的改革成果還未進行大范圍的推廣應用,不少護理院校的課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革。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對策
1.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必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及護理學的進步、社會醫療保健需求的增長相同步。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應突出護理的專業特色,在精簡和壓縮傳統生物醫學課程基礎上,適當增加護理人文教育,同時增加與社會科學相關的教學內容。在增加人文和社會科學相關課程和課時基礎上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加強護理學與其他學科結構和內在邏輯上的聯系,使護理學、醫學和人文素養課程之間相互滲透,做到突出護理、加大人文的新型護理課程體系[6]。
2.培養護生的人文修養。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人文教育不僅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科學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有助于完善護生的知識結構和價值體系。因為有學者提出臨床上80%的醫患矛盾不是由醫療過錯引起的,醫療過錯造成的醫患矛盾僅占20%左右。我國局限的人文課程不能使護理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與相互滲透,護生很難從人文角度理解護理過程中的健康理論。作為與病人接觸最多的群體,如果護生在今后臨床工作中不能與病人有效地交流溝通,必然會增加醫患矛盾,因此加強護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人文教育激發護生的人文興趣,拓寬護生的人文視野,啟迪護生的人文思維,提升護生的人文境界,使護生今后能真正從“生物-心里-社會醫學模式”的角度開展工作。
3.加強臨床實踐教學。具有50多年培養護理人才歷史的愛丁堡大學在本科護理教育中突出“符合實踐”理念,課程設置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在課程設置方面嚴格按照“符合實踐”的教育理念,將臨床實習貫穿于每個學期的理論學習之中,使學生及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加強了護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深化[7]。而我國“三段式”教育模式造成了專業課程學習與臨床實踐的脫節。護理教育應該實行“漸進式”教學組織形式,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護生及早接觸臨床,不僅增加實踐機會,還可以更好地將理論和臨床緊密結合。同時學生接觸臨床,不但增進了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提高了知識的運用能力。為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護理事業發展的新要求,今后我國護理服務領域將進一步拓展,護理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為了適應這種要求,護生的臨床實踐教學場所不應僅僅局限于大型醫院,還要加強社區教學基地建設,培養護生開展社區和家庭護理的實踐能力,將來才能更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疾病譜的變化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這樣護理服務才能不斷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
4.建立符合國際護理標準的教學體系。1986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發布了“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1998年又對該標準進行了完善。之后,英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陸續制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護理學教育標準。與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同,上述國家課程設置模式總體特征是將相關課程及教學內容整合,以體現知識的整體性。因此,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國際護理教育理念、模式發展迅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護理教育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勢在必行。因此在本科護生培養方案中除了構建符合國際護理標準的教學體系,還應該充分體現涉外護理的特色,培養學生跨文化背景下的溝通、協調和工作能力,使護生的知識結構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也更能適應國內外醫療、護理市場的需求。同時還要結合國外護理學的發展趨勢,在建立和國際護理教育標準接軌的基礎上加強專科護士培養。
總之,通過系統高等護理教育,使護士在今后預防疾病傷殘、維護人體健康和提供舒適方面具備較高的專業水準。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供高質量和符合成本效益的護理服務方面發揮顯著作用,讓社會公眾清晰地看到并承認護理學在維護人類健康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