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信貸管理論文
作者:啟運強 金柏林 張占全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三河市支行 中國人民銀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三河市信貸結構失衡的主要特征
(一)信貸投向單一———信貸過分集中于房地產單一行業。從近年來的實踐看,房地產行業已成為拉動三河市經濟增長、稅收增長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均已超過了50%。但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斷深入,房地產行業也是潛在風險較大的領域。雖然房地產業在縣域的發展空間還相對較大,但依然受調控政策及隱含的泡沫影響。一旦市場出現波動,潛在的風險就可能轉化為現實的風險。由于近年來房地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基層多數銀行向房地產領域投放貸款積極性相對很高,使銀行的房地產行業貸款快速發展。2008年至2011年,三河市房地產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比分別為70.6%、75.9%、73.1%、67.8%。
(二)信貸客戶結構簡單———信貸過分集中于大客戶。三河市轄內共有國有銀行分支機構11家,農村信用聯社1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他們的經營戰略雷同,風險偏好相似,貸款投向相同,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均把有限的信貸資源集中投向房地產行業和少數幾個大型客戶,每年的新增貸款都集中在房地產行業和大客戶、大項目上。使得房地產行業、大客戶貸款占比居高不下,戶均貸款數額不斷攀升。據對13家金融機構的調查,除農村信用社外,其他商業銀行公司類客戶基本不超過10戶,個別銀行只有2-3家公司類貸款客戶。2011年末,三河市前10大戶的貸款余額為115億元,占全部貸款的26.6%。
(三)信貸期限結構錯配———信貸過分集中于中長期貸款。從三河市轄區的貸款期限結構看,2011年末,三河市中長期貸款占比為81.5%,而同期短期貸款占比僅為17.8%,中長期貸款占比大,使急需流動資金的實體經濟貸款滿足率不高。
信貸結構失衡的危害
一是大客戶和單一行業潛在的貸款風險增大。大量的事實證明只要有大企業或大項目出現風險就會使得數家銀行受到影響,存在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潛在壓力。房地產行業貸款過多,房地產受到調控,房地產價格和銷量受到影響,隨著房地產泡沫不斷釋放,必將給銀行信貸帶來相當影響,增加銀行信貸不確定性因素。
二是流動性風險增大。銀行資金運用與資金來源結構不匹配,大量的中長期貸款使得主要依靠短期資金來源的銀行經營面臨很大的流動性風險壓力。從三河市銀行資金來源和運用角度看,2011年末,1年內到期資產為52億元,而1年內到期應支付的負債為207億元。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的錯配,一有風吹草動,可能由單一的金融事件,就擴大到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三是利率風險增大。大項目、大企業的貸款期限長、利率低,收益小。從銀行貸給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執行水平看,一般上浮20%-60%,個別機構上浮100%。而銀行對大客戶的貸款利率基本難以上浮動,有的還有下浮10%。多家銀行機構擠在同一層面、同一領域內競爭,拼價格、拼成本、拼服務。甚至有個別銀行在大客戶業務競爭上主要保市場占有率,缺乏盈利空間。商業銀行大客戶利率不斷下浮,進一步增加了商業銀行發放小客戶貸款的上浮動力,小客戶由于沒有議價能力,成為銀行利率上浮的試驗田和高利率的承擔者,進一步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縣域信貸結構調整的難點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從根本上制約了信貸結構的調整。以三河市為例,多年來三河市已經形成了以印裝、建材、礦山機械等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再加上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房地產業,這些產業基本上壟斷了70%以上的信貸資源。但近年來隨著印裝、建材行業的萎縮,特別是國家不斷加大對房地產的調控力度,信貸資金對這些行業的投入明顯大幅減少,但相對而言,其他新興產業并沒有發展起來,使得信貸資金無處可投。
(二)縣域實體經濟對信貸資金的吸納力不強,信貸政策調整與縣域經濟結構之間存在著矛盾。以三河市為例,2011年末,三河市存貸比高達105.4%,但扣除房地產行業貸款后比例僅為31.1%。三河市實體經濟所得貸款并不充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什么因素呢?由于三河市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粗放型特征明顯,產品檔次相對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且偏重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少,立市、符合銀行貸款的項目少。另外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使部分建材和高污染企業受到相當的限制。沒有合適的投放對象,貸款放不出去,值得關注。國家實行穩健貨幣政策,貸款“有保有壓”將成為常態,但隨著房地產行業貸款得到控制,三河市缺乏充足的,適合銀行發放貸款的企業和項目,將成為制約信貸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
(三)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需求特點研究不夠,“信貸疲軟”使金融供給和需求難以找到契合點。2012年一季度,據三河市金融機構反映,符合銀行信貸要求的有效信貸需求大量減少,農村信用聯社有2億元合意貸款額度,難以及時發放出貸款,和前幾年信貸需求旺盛而調控規模緊張影響貸款發放進度形成對比。這一變化更加加重了銀行貸款難。從銀行角度分析,缺乏貸款需求;從經濟界角度分析,又認為資金緊張,形成“信貸疲軟”。“信貸疲軟”有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企業投資項目減少,投資熱情降低的因素。但是銀行經營方面同樣也有問題,隨著經濟形勢變化,銀行開發新貸款品種難以在基層發揮作用,基層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仍是以房地產、國有土地等抵押為主,沒有抵押就難以發放貸款。目前表現的“信貸疲軟”,是銀行不能放棄只有房地產、土地才是有效抵押品的老觀念造成的,缺乏針對企業信用狀況和特點開發的信貸新產品。
促進縣域信貸結構調整的對策
首先,應正確認識產業結構調整與信貸結構調整的關系。實踐證明,產業結構決定信貸結構,而信貸結構的調整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金融機構在積極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達到優化和調整信貸結構的目的。
其次,地方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艱巨的工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政府部門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犧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來抓好這項工作。只有優化產業結構才能保持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