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信貸管理論文
作者:程鳳朝 李莉 莊鵬沖 蘭全昌 單位:湖南大學 北京大學 中央匯金公司農行處 中國農業銀行信貸管理部
銀行信貸結構的合理優化,首先有利于應對國內外宏觀環境的變化。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以刺激性信貸政策對抗經濟滑坡,銀行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短期內的天量信貸投放給銀行業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如房地產泡沫、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加大等問題。一般來說,新增貸款的風險暴露要延續一兩年(吳小玲,2009)。商業銀行積極調整信貸結構,有效控制信貸風險,對消除金融危機以來所實行的刺激政策給宏觀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具有重大意義。其次,信貸結構的合理優化有利于應對監管政策的變化。隨著美歐監管改革法案與“巴塞爾協議III”的落實,國際金融去杠桿化進程不斷加快。優化信貸結構,節約經濟資本,順應改革方向,滿足監管要求,已然成為大多數商業銀行的現實選擇。最后,銀行信貸結構的合理優化有利于應對國內外同業的挑戰。加入WTO后,“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即擁有優良客戶多的商業銀行將賺取超額利潤,而收益的增加將使其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應在自身既定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把改革發展與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結合起來,通過優化貸款結構,鞏固和發展優良客戶,以取得在競爭中的主導地位。
對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結構的總體評價
自從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以來,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成功上市,各行法人貸款余額大幅增長。2010年年底工行法人貸款余額為47003.4億元,是2007年年底的1.6倍;農行法人貸款余額由2008年年初剛剛剝離時的22662億元擴大到2010年年底的35954.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6%;2010年年底中行公司類貸款余額為38950.4億元,是2005年年底的3.5倍;2010年年底建行公司類貸款余額39768.7億元,是2007年年底的2倍。同時,各國有銀行法人貸款的不良率持續下降,工行該項不良率由2006年年初的3.79%下降到2010年年底的1.08%;農行由2008年年初的4.73%下降到2010年年底的2.38%;中行由2006年年初的4.04%下降到2010年年底的1.1%;建行由2005年年初的3.84%下降到2010年年底的1.14%①。可見,近幾年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明顯提高,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信貸資產結構的調整,但信貸資產也存在行業間、區域間分布不合理等問題。
(一)股改以來,信貸結構趨于優化
以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和國家實行投資拉動經濟而投放天量信貸為契機,四大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結構得到不同程度的優化,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貸款集中于對經濟增長貢獻較大的產業。從行業貸款余額來看,2011年6月末四大商業銀行的法人貸款主要集中于六個行業,包括:制造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商業及服務業。如表1所示,工行和農行的貸款集中度相對較高,貸款余額排在前四位的行業在總貸款中占比超過60%。另外,除工行外,制造業貸款占比在其他三行中均居第一位。在四大商業銀行貸款中占比較高的行業,不僅是銀行收入和利潤的主要支撐點,也恰恰是與我國民生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行業,在經濟保持高位運行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0年房地產業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分別為5.56%和4.73%。商業銀行在這些行業的貸款集中度與國民經濟發展形成共振,二者具有聯動共生性,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如果沒有四大商業銀行信貸的集中投放,GDP維持在8%以上的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走完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而中國與他們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信貸在這些行業的集中投放不僅是為應對金融危機,也是我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2.貸款向風險相對較小的行業轉移。從貸款質量來看,四大商業銀行的貸款逐漸向風險相對較小的行業轉移。以農行為例,農行的貸款分布在55個不同行業②。2010年年底,其全部法人貸款不良率為2.38%,其中,27個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低于平均水平,其貸款余額占比為54.68%;我們將2007年年底剝離的各行業貸款還原到2010年年底,其中23個行業的不良率低于平均水平,貸款占比提高到58.66%。對比上述行業,從中挑選出還原前后不良貸款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兩低”)的行業共16個。2010年年底這16個行業的貸款余額在全部法人貸款余額中所占比重比還原后高5.44個百分點①,這表明,農行股改以來信貸資產逐漸從風險較高的行業向相對風險較低的行業轉移,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3.貸款流向“三農”領域趨勢明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近幾年商業銀行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尤其是農行,充分體現了“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服務宗旨,截至2011年6月底,農行在縣域的貸款余額為16684.45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2.2%。縣域貸款主要集中于農林牧漁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等中小企業。再如,工行也積極引導信貸資源更多地投入到中小企業,2011年6月底工行在批發、零售及住宿的貸款余額比2010年年底大幅增加23.2%,占比提高1.3個百分點。
(二)問題不容忽視,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盡管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以來,信貸結構優化取得很大成效,但通過對年報和分行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各行信貸結構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1.房地產行業貸款規模偏大。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一系列增加信貸投放和貸款優惠的措施,房地產業成為最受益的行業之一。在不斷加大信貸投入的同時,還實行優惠的利率政策,使得商業銀行對房地產的貸款猛增。表2顯示了四大商業銀行2007年至2011年上半年房地產公司類貸款余額及其占比,盡管2009年天量信貸投放使得四大商業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在公司類貸款中的占比變化幅度不大,但是2009年工、農、中、建四行對房地產企業貸款余額增加幅度較大,分別比2008年增加21.39%、24.99%、22.71%和12.34%。盡管房地產類貸款是各商業銀行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目前四大商業銀行在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較低,均低于全行平均不良率水平,但如今在房地產面臨空前嚴厲的調控政策下,商業銀行過度依賴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雖然各方面的壓力測試表明房價下跌對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不大,但商業銀行過度依賴房地產信貸的發展模式不僅加大了房地產調控保持長期性和連貫性的難度,而且對銀行自身來說,長期內的系統性風險也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