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思想論文
作者:劉安文 單位:安福縣第二中學
中學生的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從大的方面來說是落實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國文化程度的標志之一,更關系到我國的國際聲望;從小的方面來說,它影響到學生能不能更好地處理他人的關系,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成長以及長大后進入社會能不能處理好更廣泛的各種利益關系。可見,養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當前中學生的道德習慣、學習習慣、健康習慣、衛生習慣等狀況難令人滿意,特別是不少“小皇帝”在家受寵,為所欲為,漸漸地養成“不拘小節”的習慣;有的出口罵人、語言很不文明;有的見到師長不理不睬,缺少應有的禮貌……中華民族的許多良好的傳統禮儀道德正面臨缺失。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外乎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主觀原因就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進入中學階段后自我意識的出現和自尊心的增強,還有成人感和逆反心理的出現使他們形成了不正確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導致他們對凡是來自父母、教師和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和批評都會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和逆反行為,這就是從內心深處為他們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準備了內在的心理基礎。客觀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方面的不良影響。家庭方面有的是父母、長輩自己行為不良舉止不雅、言傳身教導致的,有的是父母及其長輩教育方法不當嬌寵縱容或粗暴教育導致的;有的是家庭結構缺損、父母關系不和、或是長期在外打工缺少使其缺少必要的家教和關愛的結果。社會方面主要是市場經濟的不足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及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所形成的不良社會風氣、生活環境、文化氛圍等因素對其價值觀的影響導致的。而學校在學生養成教育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年來一些學校的教育措施不到位,只重視文化知識教育而忽視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課堂上的滿堂灌代替了社會實踐活動。加之一些教師的教育思想不端正,也導致或助長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脫節,致使學生的道德水平下降。作為學校在中學生的養成教育應該如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呢?
一、養成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前提基礎
養成教育要靠廣大教職員工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其中有三個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課、時事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教育。在政治課上,教師應在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基本政治知識的同時恰當地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時事政治教育應以當前的國內形勢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主結合典型人物的言行進行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由共青團、少先隊、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師共同完成,其中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中堅作用。通過這些教育從思想上引導學生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來適應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從點滴抓起
在日常生活、教學工作等一系列環境中通過科學管理、嚴格要求來養成。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是使養成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應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養成教育要師表垂范。老師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教師要以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范,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2.結合學校班級管理的實際情況,根據《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學校的相關規定,從學生的服裝發式、衛生習慣、課堂紀律、課外活動等入手制定出各項行為要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
3.運用強化手段。習慣是一種后天獲得的條件反射,必須通過反復訓練、示范、矯正才能得以鞏固。這種行為訓練或矯正實際是學生思想認識內化和強化和過程。
4.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群眾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主題活動,積極營造一種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關心集體、愛護公物、自覺遵守紀律和各種規章制度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從而推動養成教育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