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周建康 梅小文 單位:揚州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一、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世界各國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戰略,暴露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蛻變、貧富懸殊等世界性危機,促使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尋求一種建立在環境和自然資源可承受的長期發展的模式。人類的社會實踐表明:人的需求和創造力是無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整個社會文明總是不斷向前推進,發展是硬道理。人類應當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環境承載能力的情況下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實現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協調一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從生態學范疇中引伸出來的,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DC)于1998年發表《我們的共同未來》的報告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內涵: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要有經濟的增長,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2.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利益的發展需求,要實現人、資源、環境協調一致的發展。3.經濟發展應與生態發展協調一致,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依賴,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人類自然觀的轉變,由對立到和諧,是人類經過幾個世紀摸索和努力,逐步認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模式,是對過去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挑戰和創新。
二、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頻頻、日本經濟衰退、俄羅斯金融動蕩、歐洲經濟發展遲緩之際,而美國經濟從1991年3月至今已連續120多個月的增長,遠遠超出了戰后美國增長周期平均50個月的水平,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研究結果表明:美國經濟確實與眾不同,出現了許多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新經濟現象,這種新經濟現象的本質就是知識經濟[1]。它的本質是對傳統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一場革命,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技術及其產業。確切的知識經濟的定義為:知識經濟就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知識產品的生產(產生)、分配(傳播)和消費(使用)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2]。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相比,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1.信息技術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高速、互動、共享知識的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不但是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而且是知識經濟時代一切經濟活動的巨大推動力量。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激發人們智力創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由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帶來的一些特征,正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主要技術特征。
2.高科技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按聯合國組織的分類,高新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高技術產業將逐漸成為知識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化是知識經濟增長的核心,高技術產品的發展決定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能力與效率。
3.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創新作為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J.A.Schumpter在1934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當代創新的內涵就是通過科學研究生產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生產技術,也就是通過科研產生高科技的過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融合,就形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改變時代的知識經濟的“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的不竭資源,知識經濟依靠智力資源、知識產品和高科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4.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按經濟學生產理論,知識經濟的生產函數[2]可表示為:Y=f(K,R,C,L)其中:Y代表產出;K代表智力資源;R代表自然資源;C代表資本;L代表其產品的增加主要取決于稀缺自然資源投入相應增加的勞動。知識經濟改變了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第一生產要素,追求經濟的數量增長,獲取最大利潤為生產目的的工業經濟,代之以高技術產業為主要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第一生產要素,知識成了生產要素中最有活力的一個部分。人的智力資源是無限的,人用智力資源來集約利用稀缺自然資源的能力是近乎無限的,人用智力資源開發富有自然資源來代替現在不得不依賴的稀缺自然資源的能力更是無限的,無限制的知識資源可以推動無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而無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可以推動無限制的新產品開發。因此,知識經濟將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5.世界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經濟依靠無形資產(智力資源)的投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網絡將成為社會組織的骨干,全面數字化將成為社會組織的主導。世界各國經濟的互相融合日益緊密,形成了全球經濟的整體。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金流動,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范圍內逐步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整體。
三、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經濟的教育觀
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以交互式、網絡式向人們提供知識,使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的方式、效率和速度上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嶄新的任務。教育工作必須抓住創新這一知識經濟的靈魂,努力轉變教育模式和教學模式,把培養創新精神,推動創新活動,作為重要的培養內容。
1.建立新的培養機制,加強素質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內在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試教育的弊端日益顯現,一是教育的單一性,二是教育內容的片面性,三是忽略了人才的個性和創造性。所以,應試教育必須向素質教育轉軌。知識經濟是在知識化的社會中發展的經濟,整個經濟的基礎不是技術化而是知識化。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知識不僅僅是指自然科學知識、技術知識,還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等在內的廣義的知識體系。知識經濟對人才提出了綜合素質的要求,知識經濟的教育不再是應試教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智力的不斷提高。因此,知識經濟的教育不能再是階段性的教育。未來的教育是素質教育,是終身教育。知識經濟的教育要求包含單獨的學科知識、綜合知識形成的素質,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取、應用和創新知識的能力,是把自己的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把自己素質創造性地表現出來的能力。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任務。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的知識結構應該是“T”字型結構[3]。“一”代表掌握知識的寬度,“I”代表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度。素質教育應該是精深專業知識與廣博基礎知識相結合的通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