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學論文
作者:侯雁冰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學院
一、信息的含義
在我國,“信息”一詞由來已久,這在我國從古自今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例如,南唐詩人李中曾的《暮春懷古人》中所描寫佳句的“夢斷美人沉信息,目穿長路倚樓臺”,這是目前“信息”一詞在漢語里最早的文字記載。但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信息”并非我國古代文化中所謂的“信息”,而是西方社會思想發(fā)展的舶來品。1928年,哈特萊(Hartley)最早在《信息傳輸》一文中提出了“現(xiàn)代信息”的概念,他最先提出了消息和信息之間的差異,并假設可以用數(shù)學方法描述信息量。20世紀50年代,隨著信息論等信息科學進入中國,“信息”一詞才有了新的意義,從古語變成了新的專有名詞,并開始運用在電子學、工程學中。
二、信息在中國新聞學界的影響和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在“文革”時期,新聞基本上成了政治宣傳的工具。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新聞學的學科意識才開始逐漸恢復,也漸漸的開始破除新聞界“新聞無學”的堅冰,開始了由“新聞無學”到“新聞有學”的艱難轉型。新聞學者亟待為這個幾乎沒有了獨立性的學科找到其合法、合理的依據(jù)。重新被啟用的概念解決了中國新聞學研究的三大問題:一是新聞的本質(zhì);二是新聞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從而可以建立起一個有邏輯層次的新聞學定義體系;三是新聞學學科建構是否合法。信息概念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層面上所發(fā)揮的作用:
(一)明確“新聞的本質(zhì)是信息”。過去的說法是,“新聞的本質(zhì)是事實”也能解決問題。也就是事實第一,新聞第二,二者是源與流的關系,相對于“事實”,“信息”明顯要更科學、恰當,這個專業(yè)科學術語升華了了“新聞”的本質(zhì)。所以,不如對它進行分工:事實是新聞的本源,信息則是新聞的本質(zhì)規(guī)定。
(二)新聞是科學,它有自身質(zhì)的規(guī)定性,而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信息概念推翻了“新聞工具論”,它利用信息邏輯起點組建新聞本位的新聞學理論體系。將新聞和宣傳劃分開,這是新聞本位的回歸,它使得新聞的本原功能得以顯現(xiàn),也是對新聞規(guī)律的尊重和對新聞學是科學的一種認可。
(三)90年代,“信息”這一詞語引發(fā)了對新聞商品性的討論。這也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到,新聞不僅使一種精神產(chǎn)品,新聞的生成、傳播及接收反饋過程還具有實踐和商品生產(chǎn)、消費的特性。隨著新聞商品性討論的深入,人們開始對新聞媒介性質(zhì)進行了重新定位。如果媒介將信息資源的開發(fā)、采集、傳播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努力為整個社會提供各種信息、知識和娛樂服務,那么,媒介本身也就具備了社會第三產(chǎn)業(yè)的特性。
三、辯證看待信息與新聞學
(一)“信息”與“事實”之間的關系信息與事實雖然指代的是同一對象,但畢竟是兩個概念,二者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延。事實從本體論出發(fā),屬于物質(zhì)的,是獨立于人的認識之外的,即無論人們是否認識它,它都依然存在;而信息則是從認識論出發(fā),是為了去除人們在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因素。在新聞學的語言中,信息是離不開事實的。作為新聞的事實與構成新聞的信息是不同的,事實是新聞的載體,而信息是構成新聞的特定事實的某些要素,信息隱藏在事實里,事實是要通過信息來傳遞的,只有隱含重要信息的事實才能進入傳播渠道,成為新聞。
(二)批判性地評估信息概念我國的新聞學研究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計算新聞信息量的公式,通過該公式能夠計算出一張報紙究竟含有多大的信息量。該公式運用香農(nóng)的信息計量方法對新聞信息進行統(tǒng)計,是將新聞學中的信息參照了信息論中指向技術的信息,恐怕值得商榷。這是由于信息論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信息量的度量,但卻并不關心信息的內(nèi)容,所以是不能夠反映出人的能動作用和信息處理之間的關系的。新聞傳播與傳統(tǒng)的機械科技傳播是不同的,它貫穿了更多的價值選擇傾向和人文關懷,如果新聞學中的信息還是一種冷冰冰的硬科學符號和技術指標,就會限制實踐中新聞人發(fā)揮他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聞人對社會工作者的追求。總之,我們要借助科學精神體現(xiàn)新聞學的合理和科學,憑借人文精神表達新聞學的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體現(xiàn)新聞學的人文品質(zhì)與人文特征。新聞傳播的發(fā)展,其本質(zhì)就是一個逐漸擺脫商品性束縛的過程,而新聞的發(fā)展方向,就是一個擺脫商品性、回歸公共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