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學論文
作者:音坤 單位:滁州學院
一、問題的提出:信息化時代需要媒介素養教育
“在1999年維也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會議中,來自33個國家的代表們呼吁,在各國盡可能開展各種形式的、全民的和終身的媒介素養教育。”[1]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全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迅速開展并且在學校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是人們認識媒介以及利用媒介為自己服務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也是培養人如何正確理解和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資源、充分地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的教育。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養人如何認識媒介;二是培養人如何利用媒介。世界正經歷著信息革命,信息時代需要媒介素養。以數字信息傳播為技術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推動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引起人們生活、學習與工作方式、思維模式的深刻轉變。大眾傳媒正演變為個人化的雙向交流工具,不可能長久地作為單向灌輸工具繼續存在。如何應對快速增長的信息,從而避免信息迷霧,這是信息時代媒介素養研究的意義所在。與此同時,大眾傳媒在公民建設中發揮著傳遞信息、溝通意見、形成公眾輿論等巨大作用。為了更好地建設公民社會,必須大力推進媒介素養教育。此外,在信息時代,由于傳播媒介建構了新聞學專業學生必須面對的“媒介環境”,因此把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單獨提出,加以強調。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作為即將入門的媒體工作者,只有在接觸大量的新聞傳播媒介和渠道的過程中,了解信息傳播的特點,掌握其規律,提高媒介素養,未來才有可能更好地勝任廣大受眾的信息“把關人”這一角色,才能更好地為提高普通民眾認識及利用媒介的能力服務。
二、加強地方性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作為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今后從事的工作必將與信息產業有密切關聯,他們必將站在大眾傳媒產業的最前沿,因此加強這些未來的信息產業專門人才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他們認識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對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媒介機構、媒介技術、媒介語言、媒介生產過程,從而更好地了解世界、認清現實,進而更加理智地做出判斷和行動,更加勝任今后的工作,同時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極具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是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辦學思路一般多立足于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競爭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應用型專業———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多定位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現代網絡技術,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新聞、網絡、出版等媒體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編輯、記者、宣傳教育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當代新聞學專業學生是在大眾傳媒十分普及的環境中成長的,和傳媒“打交道”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在和媒介打交道時心態更加開放和自由,對傳媒的認知和了解比一般人更深,能更快接受新型媒介。但是這些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對傳媒的認知往往不全面不系統,很多知識都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以紙上談兵為多,因此加強對他們的媒介素養教育,使這些未來的新聞工作者能夠健康成長為培養目標中所提及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新聞學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群體乃至全民媒介素養水平的必要手段傳播媒介是大學生們成長的“社會環境”和“精神空間”,對當代大學生會產生諸多影響。新聞學專業學生相比其他專業大學生,較為系統地接受了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很多人都有在媒體實習的親身體驗,在利用媒介資源能力和參與媒介產品制作方面,在媒介認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已具備一定的能力。可以說,他們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媒介素養和接受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因此,新聞學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水平的高下,對整個高等教育乃至全民的媒介素養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義。以點帶面,可以以新聞學專業學生為依托,進而輻射全體大學生。大學生是走在社會科學文化潮流前面的群體,他們如何正確認識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對社會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總的說來,我國公民的媒介素養還比較低,尤其是在廣大基層和農村。據張開、吳敏蘇在《中國城市居民媒介素養現狀調查———以北京上海調查數據為依據》中指出:雖然大多數受眾對媒介都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但是他們中為數不少的人缺乏對媒介信息的正確判斷力,他們對媒介的認識主要出于感性認識,因此時常會出一些問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成為提升全社會公民媒介素養水平的突破口,而新聞學專業學生是大學生中最專業、最熟悉傳媒、接觸媒介最多、媒介素養最高的群體,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媒介素養,更具典型意義與示范效應。因此,為了更好地建設公民社會,我們必須首先大力加強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以點帶面,引領整個公民社會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
(三)加強新聞學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是改善我國媒介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新聞學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是媒體工作,因而提高他們選擇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對于改善我國媒介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新聞學專業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求知欲強、興趣廣泛等大學生共同特點之外,尤其對新媒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一群體在進入新聞學專業學習的第一天開始,就在學習如何寫作、如何采訪、如何制作新聞節目,在追求技術嫻熟的同時如果忽略了對他們進行媒介教育,由此造成的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而我國新聞界暴露出來的諸多負面現象,如2008年的假新聞《六旬老人考取清華研究生激勵兒子》、《西部時報》駐山西記者戴驍軍拍攝下的山西霍寶干河煤礦發生礦難后,真假記者爭先恐后來到出事地點領取封口費,這些中國新聞界恥辱的一幕幕,也恰恰是媒介素養教育缺失的具體體現。大局意識的欠缺、經濟利益的驅使、缺乏自律意識、法律意識淡薄,固然是這些丑聞出現的重要原因。但在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和職業道德準則后,這些現象仍然頻頻發生,追根溯源,在校期間的新聞學教育中媒介素養教育缺失亦是主因。所以說,新聞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除接受新聞業務的訓練外,媒介素養教育也是新聞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從源頭上改善媒介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