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消費論文
作者:王明彥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并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戰略任務。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模式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而生態消費正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全新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大力推行生態消費,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生態消費興起的背景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尹世杰先生早就提出,消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和勞務的生產與生活中,對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耗過程,它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1]。消費過程既是人們不斷向自然界索取的過程,也是人們使用和消耗一定勞動產品并丟棄一定廢棄物的過程,因此,消費直接影響著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消費主義消費觀和生活方式風靡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人們放縱著膨脹的物欲,崇尚奢侈的高消費,把消費作為生存的最終目標和人生的最高價值[2]。這種毫無節制的消費觀和揮霍浪費的生活方式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全球性的土壤荒漠化、空氣質量下降、森林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導致人類自身健康受損,人類的持續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也剝奪了其他地球生物正常生存、享受自然的權利?!?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3]。嚴峻的現實使人們意識到,消費主義消費方式是一種只注重人類眼前利益而忽視人類長遠利益的、不利于人類全面發展的、不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消費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和廢棄物的排放必須控制在自然界的承受范圍之內。而這一切的起點和終點就是消費。因此,人類必須從自身的活動———消費角度探尋適合人類自身發展需要的消費方式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國際清潔生產宣言》指出:“我們認識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集體責任。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必須包括采用改善的可持續生產與消費實踐”[4]。在這種背景下,生態消費應運而生。
我國人口占世界的1/5,自然資源的負擔系數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收入在世界上屬于中下等水平。建國近60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但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多倍。有關專家指出,中國已進入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環境資源貧困與饑荒”時代。“人類今天所消費的已經不再是生態環境的利息了,而是生態環境資本的本金。不僅中國目前已經出現生態赤字,而且整個世界也早已經出現生態赤字”[5]。當今人類社會面臨著人口、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失衡的嚴峻挑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極具戰略意義和創新意義的執政理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生態消費在我國漸漸興起。
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消費內涵
生態消費是基于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的出現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6]。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生態消費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消費,它把人類的消費納入生態系統之中,使之與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生態消費既尊重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又與我們人類社會最終發展的價值目標即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相一致。我們推行生態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態消費的科學內涵決定的。
1•以適度消費為前提
生態消費要求人類的消費需求理性地維持在一個“度”的范圍內,即不能超過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限度。因此,生態消費是一個合理的適度的消費需求,是建立在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基礎上,既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又把消費水平控制在經濟、技術和資源、環境等客觀條件所允許的界限之內。適度消費要求人們的消費不能超越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而無窮無盡地掠奪,不能超越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無窮無盡地膨脹,不能超越自身的經濟能力而無窮無盡地透支。適度消費觀并不意味著放棄生活質量,并不反對隨著科學進步和經濟發展提高消費水平,而是倡導健康理性的、有節制的、有利于生態平衡的消費,抑制奢侈性消費和對環境代價過大的消費。適度消費中的“適度”是一個歷史的、相對的、動態的概念,其具體水平和內容,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步調整的。適度消費追求的是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其目標是建立起一種與環境相協調的、低資源和能源消耗、高消費質量的科學的消費體系[7],提倡生產那些滿足人類的需要并且和自然環境和諧一致的普通用品、耐用品、資源節約型商品,縮減奢侈品、資源消耗性商品的生產。
2•以責任消費為核心
人的消費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行為,它要求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承擔消費責任。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充分享受個人消費權利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在消費過程中應該為他人和社會承擔的責任,即消費者應當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的消費行為既要控制在資源環境的承受范圍之內,又不會對他人帶來損害和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在西方,傳統消費以“經濟人”為前提,是一種資源耗竭型和環境污染型的消費。這種不負責任的消費時時威脅著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并且在社會消費領域造成不公平,使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生態消費突破了“經濟人”的局限,是以“生態人”為前提的。生態消費中的“生態人”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成員,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生物界具有較高能力的物種,具有良好的生態倫理素養,實踐活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應該并且能夠擔負起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因素和諧發展的責任,這種責任的履行對于自然和人類自身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消費者應該承擔的消費責任主要體現在消費者應該在消費活動中維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從消費的角度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和諧的關系。具體說,就是消費者應該自覺減少其在消費行為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人類的消費活動必須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負責。“對自然和社會環境負責,它不僅包含了對自己的負責,而且甚至是對自己負責的前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