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產保險論文
本文作者:趙書新 王穩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
一、引言
從世界各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來看,農業保險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其只能是政策性保險,即農業保險必須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激勵來改變產品的成本收益比,才能達到均衡狀態。政府補貼是解決農業保險特殊性問題的重要方式,也是在市場機制下比較理想的政策手段。政策支持尤其是政府補貼政策不僅是農業保險順利運營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其市場發展的重要條件。但農業保險的實踐證明,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了政府補貼的效率。為了避免政府做出對己不利的激勵政策或降低原有的扶持力度,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不會將自己的成本信息完全公開,而政府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設計農業保險的各種激勵與扶持政策,就會造成政府補貼的低效,即誘發保險公司以及參保農戶不思進取、策略性歪曲信息以爭取高額補貼。政府補貼農業保險就會陷入道德風險陷阱,既增加了農業保險的財政負擔,也降低了政府補貼的使用效率,阻礙農業保險的發展。
本文運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分析方法,在論述承保公司或投保農戶之間的博弈關系的基礎上,剖析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補貼激勵政策設計與運行的效率損失,同時也創新性地探討了博弈雙方預期補貼政策變動時的策略性反應,既拓寬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應用范圍,也為完善農業保險的政府補貼政策設計,優化其運行機制,避免其政策設計與運行出現低效而提供了理論、方法的支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是相關文獻綜述;第三部分構建了農業保險補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補貼激勵政策的效率損失;第四部分應用Kreps的簡單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雙方預期補貼政策變動時的策略性反應;最后根據模型分析的結果,為農業保險補貼激勵政策的設計提出了相關建議。
二、文獻綜述
關于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效率的相關研究,多數學者是從補貼對社會福利造成影響的角度出發,其理論研究多涉及福利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等相關問題;而對農業保險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則大多是在政府沒有介入的前提下進行的,而從信息不對稱角度研究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效率問題的文獻相對較少。Nelson&Loehman(1987)認為政府補貼只是解決逆選擇問題的幾種次優方法之一,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政府花費成本搜集信息以改善保險合同結構的回報可能比政府補貼保險的回報更大;Calvin&Quiggin(1999)研究中發現,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民參與聯邦農業保險項目的原因中,風險規避僅僅是一個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為了得到政府的補貼;伍中信和張婭(2008)運用機制設計理論,分析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中政府如何決定對保險公司的內生最優財政補貼規模;施紅(2008,2009)通過分析政府介入農業保險后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對農業保險運作效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胡炳志和彭進(2009)提出了以再保險補貼為核心的最優補貼方式的構想,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轉移支付的效率;黃英君(2010,2011)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并構建了農業保險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在決策模型中,Stackelberg(1952)提出的博弈模型應用非常廣泛。在此類決策問題中,決策者被分為兩類,即處于較高決策層次的主方和處于下級決策層次的從方,基本問題是上級應如何制定決策或策略,以引導下級采取合作行動。
E.Galor(1965)全面考慮了在同質或者有差異的產品市場中,以產量作為決策變量時的Stackelberg模型,發現不同的條件下,既可能存在一個“先動優勢”,也可能存在一個“后動優勢”。C.F.Lo&D.Kiang(2003)考慮了一個不完全信息下的同質市場的Stackelberg模型,指出當一方企業不知道另一方企業的產品成本,而后者卻知道前者的成本時,該模型存在一個貝葉斯納什均衡,前者在一定條件下將失去先動優勢。Amir&Stepanova(2006)考慮了在相同的線性成本下,需求為線性的可替代產品市場中,模型存在一個“后動優勢”,且嚴格的依賴于產品單位成本的不同。孫建勝(2003)通過應用Stackelberg的市場博弈模型研究了北京保險業的市場發展狀況及趨勢。席友(2009,2010)則應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別對財險市場價格競爭的有效性和無效性進行了研究。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多角度、多方面地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問題做了許多研究,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此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對于政府介入后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則明顯不足,尤其是政府以補貼的形式介入農業保險后的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補貼政策效率問題的研究更是少見。本文擬通過相關模型的構建與分析,針對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補貼激勵政策的效率影響,以及博弈雙方預期補貼政策變動時的策略性反應做些創新性的研究嘗試。
三、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農業保險補貼效率分析
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機制下,投保農戶以及承保公司不僅表現為隱藏風險類型,還可能隱藏其支付行動意愿,以獲得更多的保費補貼,農戶、保險公司的此類行為會增加政府介入后農業保險的交易成本,損害農業保險的風險配置效率。鑒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一般的均衡分析方法并不適用,可以通過構建一個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進行分析。政府是先行者,為了推動農業保險工作的開展,政府決定對積極參與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或者參保農戶實施政府補貼政策,即對實際參保的每份農業保險產品實行固定比率的財政補助,而承保公司或投保農戶則隨后選擇一個最大化的、符合自身利益的反應,即承保公司或投保農戶決定實際參與投保的數量。假定每一個單位的農業保險產品,政府可以從中獲得P元的社會總收益,同時需向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提供W元的財政補貼,于是政府的利潤函數為π=(P-W)Q,其中Q為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所提供的農業保險產品的實際參保數量。由此可以獲得一簇政府的等利潤曲線,如圖1所示。財政補貼W越少、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所提供的農業保險產品的實際參保數量Q越多,政府的利潤就越大,所以,政府的等利潤曲線簇越向右下方,則表示政府的利潤越高。假定保險公司承保或農戶投保該農業保險產品的總成本TC=cQ+dQ2,邊際成本則為MC(Q)=c+2dQ,并且為了分析方便,進一步假定保險公司承保或農戶投保該農業保險的產品全部由政府補貼來承擔或購買,那么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得到的政府補貼總額(WQ)和總成本TC=cQ+dQ2之差即為該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的等利潤線,在圖1中,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的等利潤線簇越往右上,表示其凈利潤越高,即政府的財政補貼越多,而其參與的成本越少,其利潤就越高。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對政府補貼的反應函數為W=c+2dQ,它表示任何給定的W水平下,其最佳的承保或參保數目,在此線上的任何一點,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的無差異曲線與水平的邊際收益曲線(W)相切,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水平。在此點,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不可能通過承保或參保數量的改變來提高凈收益,它決定了承保公司或者投保農戶承保或參保農業保險產品的供給量即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