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林業項目論文
作者:程鵬 林高興 單位:安徽省林業廳
1引言
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以來,環境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森林成為環境與發展的焦點,引起各國政府的廣泛重視。基于此,德國聯邦政府對發展中國家援助政策有所調整,對華財政援助的主要領域為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農業發展和扶貧等。到目前為止,安徽、寧夏、河南等15個省市相繼開展了22個中德財政合作營造林項目。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中,我們致力于把中德項目建設成和諧林業項目,為生態建設,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做出貢獻(胡錦濤,2005)。建設和諧林業項目途徑探討,必須分析項目建設在林業發展中的意義、內容和已經取得的成就,項目在實施與管理中仍然存在的不和諧因素,找出解決這些不和諧因素的辦法并嚴格實施,這樣才能實現建設和諧林業項目的目標。
2建設和諧林業項目的意義
安徽省林業建設,目前正處于恢復發展的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具有脆弱性、不確定性、不平衡性、反復性、艱巨性5個顯著特點。具有兩種發展趨向,一種是沒有守住陣地,退回到治理小于破壞階段,另一種是經過艱苦努力,度過相持階段,進入治理大于破壞階段。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林業定位,突出林業特點,提高林業地位,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謀布局,求發展。通過和諧林業項目的實施,實現林業建設中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通過建設和諧林業項目,從增加林業投入,改進造林經營和保護技術措施,提高造林綠化成效,并推動林業經營體制改革,促進林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帶動規模經營和林產工業的發展。同時培養大批林業科技管理人才,加速現代林業項目管理制度在林業實踐中的應用,促進林業對外開放和與國際接軌。
3中德林業項目成就及其影響
中德財政合作造林項目通過造林、封山育林等生物工程措施,持續改善項目區生態與環境,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產力和林木產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每個項目總投資包括德方援款600萬~850萬歐元,中方配套2000萬~5000萬元人民幣,配套資金中約30%為農民勞務折抵。項目建設期為8~10年,營造林總任務約70萬hm2,并建設了大量相關的配套工程等。以安徽省中德林業項目為例,1996年實施中德一期項目、2002年實施中德二期項目以來,安徽省已在項目區岳西、太湖、潛山、宿松、望江、東至、歙縣、青陽、石臺、銅陵10縣營建防護林4.66萬hm2,間伐和封山育林2400hm2,同時完成了項目計劃的配套工程建設,包括苗圃、種子林、采穗圃、水土保持工程、監測(檢測)培訓設施、林業站、生物藥廠、了望塔和林區公路等,還在造林地或封山育林地附近為農戶建節柴灶、沼氣池。項目還完成國內外咨詢2000多人次,完成國際及國內培訓2284人次,現場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中德項目的實施,對項目區的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3.1項目的實施明顯提高了項目區的環境效益
通過大力營造混交林和封山育林,保留原有闊葉樹;對經防林進行坡改梯,并建設完善了水保工程;建設沼氣池、節柴灶,改善了農戶的能源消耗結構。既使森林資源數量明顯增加,又使森林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生態與環境明顯改善,有效發揮了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3.2項目的實施明顯提高了項目區的經濟效益
項目的投入直接增加了相關農戶的當期經濟收入,使得經營經防林的農戶經濟收入逐年提高,而絕大多數項目農戶對項目林的長遠經濟收益增強了信心。
3.3項目的實施明顯推動了項目區的社會進步
項目實施所產生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使農戶的造林積極性和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明顯提高,使眾多農民的參與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得到加強。同時,通過加強項目的基本建設,對改善項目機構的辦公條件、提高項目機構的技術服務水平和經營管理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3.4項目的實施明顯增強了能力建設
項目通過提供大量林業、社會經濟、管理、水保、病蟲防治等領域國際國內專家的咨詢服務,引進了國際先進的營造林技術、經營管理理念和自下而上、多方參與的良性決策機制,有效提升了項目區乃至全省的項目機構、人員和廣大農戶的決策、林業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
4存在的不和諧因素與對策
通過10多年林業外資項目的實施,安徽林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從與建設和諧林業項目的要求相比,目前仍存在10個不和諧因素。針對這些不和諧因素,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實現建設和諧林業項目的目標。
一是存在部分地方爭項目積極而實施項目不力的不和諧。需要采取的措施是:(1)在指導思想上,項目建設要與當地林業建設、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2)在項目內容上,要與林業、生態的自然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結合起來;(3)在項目管理上,要按照生態優先,生態、經濟兼顧的原則,與以人為本的工作方式結合起來;(4)在項目實施上,要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5)在項目服務上要與能力培養、激勵機制、政績考核、職務晉升結合起來。
二是存在項目管理理念和機制與現行某些觀念和體制之間的不和諧。需要采取的措施是:(1)提供大量林業、社會經濟、管理、水保、病蟲防治等領域國際國內專家的咨詢培訓服務;(2)根據項目《財政協議》制定“工程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會計核算辦法”“項目辦建設標準”“項目監測辦法”“技術指南”“合同樣本”等,并匯集成冊,便于
項目人員對照執行;(3)采用計算機管理,完善各類檔案與圖表,用高標準嚴格管理項目;(4)抓項目管理方法和機制的創新,研究創新項目管理方法和機制,提高項目水平(程鵬,2004)。三是存在項目要求規劃、設計、施工的高度一致性與實際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一致之間的不和諧。需要采取的措施是:(1)規劃設計人員從山場規劃、樹種選擇、技術措施均盡可能地同農民充分討論,實行自下而上、多方參與的決策機制;(2)參與式土地利用規劃用“開放式”方法制定可操作的年度實施計劃;(3)實行上級領導組與下級領導組簽訂行政責任狀,保證工程建設內容、進度和質量;(4)重視項目的監測工作。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詳細的監測數據,建立技術數據庫、財務、合同、社會經濟工作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