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李安元 單位:玉溪市紅塔區春和中心小學
農村經濟振興,下一代人肩負神圣職責,要使他們成為未來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不僅要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那么,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有效地在農村小學德育中開展“三生教育”呢?
一、影響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因素
1.農村家庭環境的影響,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礙。中小學生是時代的寵兒,他們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疼愛有余,教育不足,對子女聽之任之,對其要求盡量滿足,做到百依百順,有的對子女的不良行為不以為然,熟視無睹,包庇袒護;家長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道德和行為對子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隔代教育對子女管理的不當(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其子女只好由祖父母或其他親戚代養,學生的不良言行得不到及時糾正),缺乏應有的約束力和管理力度。農村家庭中,家庭不和或離異,導致學生的教育失控和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無形之中,這些不良因素導致了學生更自由,任其發展。
2.學校教育的缺陷使德育工作落不到實處。學校管理工作中,德育的位置并未擺正,普遍存在著德育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真正落實不起來的嚴重現象。主要表現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有的認為,學校德育主要是針對學生,而部分教師素質偏低,認為與己無關,忽視自己本身的育人職責。學校辦學思路不夠明確,一切圍繞考試,以分數為依據來評價學生。學校制度不健全,教學工作仍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積累,“知行”不能統一,忽略了學科教學的落腳點,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忽視了學生良好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差生不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是挖苦諷刺、謾罵、侮辱人格,嚴重影響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
3.社會環境成為影響學生品德好壞的關鍵因素,主要表現在:不良文化環境,包括影視文化中的色情、暴力內容,網絡游戲等有害信息,直接影響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的,極富有好奇心的學生。市場上唯利是圖,游戲廳、網吧導致學生不上學、不愛學,給學生的一些惡習創造了不良環境。
二、在德育教育中開展“三生教育”
1.努力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學校的條件設備以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決定了農村中小學教師從教的工作重心,如果沒有扎根農村,辦好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思想意識和堅定的職業信念,教師的思想就不會穩定,就會影響農村中小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教師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素質的提高是育人工作的關鍵。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途徑,加強“三生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1)學校應每學年組織教師到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取長補短,積累經驗,拓展思路,探究方法,才能有效地開展“三生教育”。
(2)學校應每學年召開德育工作研討會,為教師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同時,還可邀請名師到校進行講座、經驗交流,以會代訓,提高“三生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3)學??烧骷瘍炐愕纳傧汝犞嘘牷顒釉O計方案等匯編成冊,供各中隊輔導員學習、參考,進一步促進、加大中隊活動的開展,促進“三生教育”的落實。
2.創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農村學校特色,根據學校實際可建立廣播室,定期廣播;可辦黑板報,每周一報。立足本校實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師生互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三生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達到育人的目的。
(1)“三生教育”日?;W校應把養成教育、環境教育貫穿于學生的一日生活中,設立紅領巾監督崗加強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進行監督、考核、評比。
(2)“三生教育”系列化。學校在“建隊日”“、六一”到來之際,可通過開展“三生教育”手抄報比賽、手拉手共建活動、“陽光童年快樂成長”慶六一、“祖國發展我成長,雛鷹展翅頌中華”等系列活動,教育全體少先隊員繼承和弘揚少先隊的光榮傳統,進一步激發全校少先隊員的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3)“三生教育”社團化。學??山M織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社團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
(4)“三生教育”節日化。學校應以各種節日和紀念日為契機,從學生的健康發展出發,關注學生需求,開展教育活動。如:3月5日開展“弘揚雷鋒精神環保小衛士在行動”活動;3月8日開展“我愛媽媽”慶三八活動;3月12日植樹節開展植樹節活動;9月20日開展“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等系列活動。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土壤,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及科學教養方式,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堅實基礎,首先要求家庭成員要加強道德修養,進而探索合適的教育方法手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父母是孩子的表率,要規范自身日常行為,從小事做起,為子女創建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學校應協同婦聯、團委通過家長學校給家長定期舉行家庭教育、習慣培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講座,并關注流動人口子女、留守兒童,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
4.把握新課標,以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三生教育”為載體,貼近生活實際,體驗感悟,用生動的典型事例來啟發引導學生糾正行為,學會感恩、學會審美、學會謙讓、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加大力度開展行為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決定學生的生存和發展。從學前教育開始,少一些空談,多一些落實;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培養,為學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任重道遠。學校要始終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網絡,與時俱進,堅持素質教育的方向,通過各種途徑和靈活多樣地形式,圍繞“三生教育”這個中心開展德育工作。只要我們用戰略眼光、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當前德育工作,達到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農村學校德育工作就會進入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