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學論文
作者:楊勇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
采用與雙語教學相適應的任何一種模式的教學過程都是復雜的,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說來,教學過程可以分解為三個過程:施教過程強調教師和知識的關系;培養過程突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習過程強調學生與知識的關系。在法學專業的雙語教學中,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實現雙語教學的雙重教學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代之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了全英文參與式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用外語來思考、陳述、解決問題。隨著教學活動的持續開展,學生從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張口,到后來的踴躍參加,積極發言,他們已經習慣并喜歡上了這種模式。我國大多數雙語教學的課堂主要采用的仍是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法,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問題:
(1)聽說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大多數高校法學專業雙語教學仍采用老師簡單講解單詞以及翻譯課文這種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但聽說能力的練習被忽略掉了,這與雙語教學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相背離。
(2)用英文表述的法學理論晦澀難懂。高校雙語教學的授課教師中兼備英語和法學學歷背景的很少,所以對教師而言用英文表述深奧的法學理論本身即是一個很有難度的任務,所以單一依靠教材作為媒介以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來解決上述問題呢?在法學雙語教學過程中,采用參與式案例教學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學生的課堂反映和教學效果上來看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如何運用此教學法,才能最為有效的進行法學雙語的教學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案例的選取
案例的選取直接關乎到課堂教學的成敗,作為法律英語的教師,不可不重視。成功的案例至少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簡單性。簡單的案例,主要是為了滿足便于學生用英文參與其中,陳述或是評論,以學生的英語水平都可以駕馭,如果案例比較曲折或是涉及法律問題比較復雜,學生很難真正的參與其中,這將嚴重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全面性。這里的全面性是指案例應具備比較全面的需要學生掌握的詞匯或表達方式。使學生通過一次的參與就能大量使用這些東西。大大提高該訓練的效率。
3.確定性。所謂確定性,即非開放性,因為開放式的問題容易將學生引向一個不確定的結論,在某一個學生進行陳述或評論是能引起其他學生的辯駁,而使主要參與的學生陷于表達的困境。所選案例如能將以上三個特性集中體現,堪稱是完美的案例。
二、參與式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參與式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全英文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全英文教學,在學生無法理解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少量漢語解釋。不能因為學生的反對或暫時聽不懂而放棄全英文授課,因為這是學生聽力練習的重要過程,是雙語教學的最核心的環節。
2.參與式教學。這里的參與式是指學生的參與,即課堂的大量時間應該讓學生對某一問題或案例進行陳述或評論,因為加強學生口語表達的最基本原則應該是課堂上“講少練多”。所以應該在課堂中讓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課堂,而不僅僅是只會聽講的“沙發土豆”。這樣便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熱情積極參與。同時化解了單純講授理論所帶來的難以理解的問題。
3.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彌補傳統教學法的不足,但同時也能滋生教師的依賴性,影響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但多媒體教學是在配合案例教學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話,將會很好的發揮其優勢。教師應在備課階段剪輯好所選用的案例片段,可來源于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這本身就是吸引學生的一大亮點,同時可以通過情節帶入學生進入案例,并在此過程中練習學生的聽力以及向學生傳遞相關問題的精確表達,或通過畫面直觀的呈現相關法律知識。
三、案例教學課后考核與實踐報告
由于雙語教學是一種新教學模式,因此,如何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是雙語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和難點。在成功運用案例教學法,經過案例分析、討論,同時教師給予及時的總結和講評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撰寫一份相關的英文案例分析報告,促使他們加深理解和拓寬思維空間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英文寫作水平;另一方面,課業的內容要注重實際操作性,即學生在運用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通過社會調查、查詢資料、觀察研究、實際操作等方法獲取課業中所需要的部分資料,通過完成課業,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與他人交流、與他人合作、獲取信息等的能力。法學專業雙語教學既有法學的理論性又有英語應用性的課程,需要學生在掌握法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充分運用英語這一語言載體進行表達,從而更好的應用到今后的實際生活和工作當中去。而參與式案例教學法在法律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正是符合這一課程的教學需要,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法律分析和實踐能力的,而且促進了學生英語知識的積累和英語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