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醫學論文
作者:梅林 王云貴 黃建軍 翟建才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
基礎醫學課程是醫學生專業教育的起步階段,也是多種醫學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在這一階段,醫學生要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才能在隨后臨床教學的見習和實習中更有效、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臨床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強化對基礎醫學課程的考核,有利于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和綜合運用基礎醫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專業課程和適應執業醫(護)師考試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教務部門準確評價基礎醫學教學階段的教學效果。在學習兄弟院校經驗基礎上,第三軍醫大學從2007年起開始實行基礎醫學綜合考試,作為醫學本科生三階段綜合性考試中的第一階段(其他兩次考試分別為臨床課程綜合考試和實習綜合考試),每次考試結束后,學校都將成績分專業、層次和學科對比分析后反饋給教師和學生,有效地促進了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1背景
中國醫師資格考試分為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兩個階段,醫學生畢業1年后可以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對醫學教育起著導向、激勵和調控的作用,它既檢驗醫學院校的辦學水平,又檢驗醫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但是,醫學院校和醫學生如何適應這一制度卻是一個難題。與中國的考試制度不同,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是三個階段,分為一級考試、二級考試和三級考試。通常,美國醫學院校的學生在二年級時參加一級考試,四年級時參加二級考試,畢業后參加住院醫師培訓項目,實習1~2年后參加三級考試[1]。只有全部通過,才能拿到美國的醫師執照。近年來,國內很多醫學院校借鑒美國職業醫師執照考試的做法,在醫學生培養的幾個關鍵階段實行分階段綜合考試,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醫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在基礎醫學課程學習全部結束后,驗收性地考核學生對基礎醫學主干課程的學習效果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要的。特別是這樣的綜合考試,能有效地提高考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兄弟院校的經驗表明,它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動態地評估教和學的實際效果,也有利于下一階段的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在基礎醫學課程學習結束后,有針對性地組織一次系統的綜合考試,能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對學生畢業后通過執業資格考試、研究生考試也有較大的幫助[2]。
2實踐
2.1考試對象及時間
實施基礎醫學綜合考試的對象為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預防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醫學檢驗專業五年制本科和護理專業四年制本科。具體時間安排為: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為第10學期第3周,護理專業為第5學期第3周,其它各專業為第6學期第3周。
2.2考試內容及題型
考試課程包含國家臨床執業醫師基礎醫學考試大綱中所涉及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等6門課程以及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生理學等3門基礎醫學主干課程。考試內容為各門課程標準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內容占90%,了解的內容占10%。考試題型完全采用國家執業醫(護)師考試的標準題型,包括單個最佳選擇題(A1型)、病歷摘要型最佳選擇題(A2型)、標準配伍題(B1型)和比較選擇題(C型)共175道單項選擇題,以及25道X型多項選擇題,總題量200題,考試時間180min,滿分100分。
2.3考試組織與實施
考試由學校考試中心負責組織與實施,成立由相關學科專家組成的基礎醫學綜合考試命題委員會,由委員會確定各題型試題數量及各門課程內容所占分值比例。考試命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突出課程內部和課程之間在內容和方法上的交叉和綜合,重點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掌握和綜合運用程度以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各專業課程和學時差異,分別擬制3套試卷:臨床醫學專業1套,預防醫學專業和醫學檢驗專業共用1套,護理專業1套。試題從學校試題庫進行自動抽組,由命題委員會集中討論,從中篩選并適當調整新增,確保涉及學科間知識點交叉融合的綜合應用試題所占比例不少于20%[3]。
3體會
本校從2007年開始,對完成基礎醫學主要課程學習的本科生,分8批次實施了基礎醫學綜合考試。為確保考試教育測量功能的科學性、有效性和診斷性,學校還間隔性地安排2批次八年制學生(共57人)參加了同一時間的同一試卷考試,作為考試和學習成績分析的對照組。學校考試中心對相關數據和結果都進行了仔細分析,并對最后成績的評定提出科學的依據和具體建議,在一定范圍內,把結果和分析意見向相關學科教研室和命題專家進行了必要反饋,同時也對試卷系統做了一些質量評估、動態調整和優化。通過4年多的扎實工作,學校已經建立起命題、考試、分析、反饋四位一體的基礎醫學綜合考試體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通過對成績的分析,談一些體會。
3.1考試成績
從2007年以來本校地方生和軍隊生以及臨床專業和預防、檢驗專業學生考試成績之間的差距都在逐漸減小,五年制和八年制學生之間的差異也在減小,考試成績呈整體上升趨勢,特別是2010年的考試成績整體提高明顯(表1)。
3.2成績分析
通過對考試成績的分析,可以發現幾個規律性的表現。
(1)從全校范圍來看,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程學習之前,對基礎醫學主干課程的掌握還比較好,但是在知識掌握的準確程度、牢固程度、遷移綜合程度、靈活運用程度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尤其在專業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差異還比較大,有待提高的空間還比較大。(2)學生的生源基礎對學習效果有著制約性的作用。比如,醫學專業軍隊生的成績一般優于地方生,而且個體差異比較大,而作為對照的八年制學生的總體成績則比較穩定、優異,離散性也小得多等等。(3)從時間先后來看,學生的成績有不斷提高的總體趨勢,特別是2010年借本科教學評價的東風,學校在各個方面都加大了在教學上的投入,致使考試成績有大面積、大幅度的提升。這也向管理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提高教學投入一定會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成績,但是如何能夠形成長效機制來可持續發展地進行?(4)從考試所含9門課程的成績來看(本文未提供詳細數據),對于間隔時間較長、內容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邏輯相關性不夠強,或者本身難點較多的課程,考試的成績相對較差。當然,試卷本身也還存在著值得進一步認真推敲的細節問題。以上提到的四方面帶有規律性的問題,都是得到一定程度共識的,也是和教學過程的其它諸多表征相吻合的。概括起來就是:日益完善的基礎醫學綜合考試的模式正在越來越好地發揮著教學的導向和督查作用,但是由于機制的形成時間還比較短,對于學生的不同基礎、課程的不同特點、教學投入的不同分配、教育發展的不同要求所帶來的諸多顯性和隱性問題的不斷解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這可能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3.3認識體會(1)要提高師生對基礎醫學綜合考試作用的認識,以這樣的平臺,促進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再學習、再內化、再綜合,為專業學習提供更為扎實的基礎。目前看來,專門提供復習準備時間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取的。下一步考慮將考試課程的學科網站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和服務,把復習鞏固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