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符敏 單位:湖南常德工業學校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姜大源教授認為,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課程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未能跳出學科體系的藩籬,因而在這一傳統觀念束縛下的教學過程始終不能適應職業工作的需要。無疑,課程內容的序化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另外在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科系統化課程占據主導地位,無法體現出職業教育特色。中職學生由于基礎較差,理解能力不強,針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普遍出現學不懂、不愿學的現象。通過傳統教學曾發現學生比較傾向于動手的訓練(即實驗),更熱衷于一個具體的實訓項目的完成。職業教育中,學生更愿意通過在實際工作中完成具體任務來獲得相關知識。而電子技術知識本身就與實際密不可分,它們往往植根于工程實踐。所以,教學要面向工程實踐。要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完全打破學科體系,按照企業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來組織課程,形成圍繞工作過程的新型教學項目的課程開發勢在必行。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念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德國,并于21世紀初引入我國,此理論較好地避免了職業教育與現實工作世界相脫離這一弊端,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前沿理論之一。它是根據企業需要適應工作崗位能力和構建工作崗位能力的生產一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而提出來的。所謂工作過程,就是在企業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包括產品從前期計劃直至最終產品問世等一系列過程,如生產前期企業進行的籌劃運作階段,中間的具體生產過程、一線人員的勞動過程,最終的產品問世及市場反饋等等。而其中的每一道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員、工具、產品和工作行動四個要素所構成,如此看來工作過程絕不單單是簡單的自身工作問題,它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及運作。學生要想在企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就有必要了解生產過程,即了解整個企業的運轉機制,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整個產品生產的影響和作用,以及自身工作對整個生產過程的重要性。為此,在中職學校中,學生在開始進入具體的專業課程學習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深入具體的工作車間觀察體驗,對所學專業的大致內容以及具體的工作環境等有一個感性認識,讓學生了解整個工作過程,在這一基礎上再來進行專業的學習。
而整個學習期間同樣要在工作過程大情境中去把握知識,整個學習的過程始終與具體的工作實踐相聯系。因此工作過程這一概念的內涵更多的是在強調讓學生了解工作的對象、內容、方法、工具等等,并形成直接經驗,在直接經驗的體會中學習那些融于實踐中的知識、技能。基于工作過程課程的教學就是選自職業行動領域的實際工作過程,即以職業典型工作任務來確定實際工作任務,在任務執行中滲透相關的教學任務,最終轉化為職業教育任務。其大致按照如下教學步驟進行:學生首先對所學職業(專業)內容和工作的環境等有感性的認識,獲得與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然后通過分析工作過程獲得相關典型工作任務,并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確定學習內容,學生開始學習專業知識。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始終都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相對應,技術和專業理論不再是抽象的,而是企業、社會和技術工人個人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是以比較直觀的方式來傳授給學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提供每個任務翔實的工作流程、工作對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勞動組織方式、與其它任務的關系和所需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等等,從而實現工作任務向行動領域轉換、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以及學習情境的設計。電子技術知識與實踐密不可分,《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包括多個實踐項目,因此可將其基于工作過程課程的教學思路來進行設計。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
1.學習情境的設計
在進入實際教學環節前應對相應學習領域進行教學實施方案設計,即學習情境設計。實際工作環境與學習環境存在很大的區別,故此,如何在教學中模擬實際工作中的真實要素就成為學習情境設計的核心。“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的相互促進與反饋,不僅要從實際工作問題或情境出發,利用真實而有效的問題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而且還要讓學生按照實際工作的操作過程或規范來解決問題。該學習領域的學習情境載體的實現應本著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教學環節與工作環境之間的差異,縮短“學”與“用”之間的差距。同時,學習情境設計中還要考慮到學校教學條件、教師執教能力、學生學習能力等因素,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媒介完成設計。根據《電子技術與技能》教學理論內容與實踐要求及學生技能培養的實際需求,該課程確定以7個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設計項。
2.教學過程的實施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如何促進學生融入學習情境,引導他們主動自覺地學習才是關鍵。每個學習情境(任務)的實施都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個工作步驟實施教學。即:①任務資訊:對本任務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學習;②任務決策:對項目載體———產品電路工作原理進行分析;③任務計劃:設計安裝布線圖、對元器件進行選型與檢測;④任務實施:對元器件焊接裝配、通電運行調試及故障診斷與排除;⑤任務檢查: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與考核;⑥任務評價:對任務完成的過程進行總結評價,提出更好的方案,即總結提高,使之做得更好。教學過程中六個步驟的實施,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互動,體現了學生“學”與“評”的結合,促使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整體提升等。在每一個具體任務的制定中,既要滿足大部分學生能夠“消化”。又可以通過改變條件,引出新問題,充分挖掘“吃不飽”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擴展項目和優化方案。
3.工作過程的評價
評價是課程實施質量的重要保證,改革傳統理論考試模式到情境的過程考核要有一個完善的階段。教學評價應打破只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的評定,建立一個以能力為本的整體性評價,教學評價是動態的、多樣性的、多元的,評價依據應以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程度為原則,評價內容包括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具體計劃、紀律與衛生情況、學習習慣、問題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項目完成效果、對知識的吸收和運用及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評價步驟可先通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相結合,使其獲得總結性和反饋性的工作小結;再由師生共同討論、評價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學生解決處理問題方法、學生學習的行為特征,通過對比師生評價結果,找出造成評價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的計劃、總結與反饋的工作能力。最后,整理歸檔相關的技術資料,養成學生良好的工作習慣。另外,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項目進行拓展和延伸,針對學生以后可能遇到的類似問題,能夠想到用該知識進行解決。當然,對學生的評價是一個很細致的過程,職業能力的評價應以職業實踐所需的行動能力作為起點,對學生能力實行整體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