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監督論文
作者:程逸華 吳玉琴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衛生監督所
隨著區域劃分范圍的多次拓展,企業數量規模不斷擴大,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人口數量急劇增加,開發區社會形態由原來單一的生產加工密集型向生產生活配套密集型轉變,一個系統龐大、構成多樣、功能齊全的新區正在形成。與此同時,食品衛生、職業衛生、醫療服務等監督管理工作也正面臨著繁雜任務的挑戰。
1存在問題
1.1開發區企業衛生問題突出
1.1.1集體食堂無證泛濫全區2120家企事業單位中,有集體食堂的1693個。這些集體食堂中規模較大(20人以上就餐)的有322個,其余為僅有幾人就餐的家庭式廚房。規模較大的322個食堂中,持有效衛生許可證的178個,無衛生許可證的144個。家庭式廚房均無衛生許可證,區內企業集體食堂持證率僅為10.58%。
1.1.2職業衛生隱患嚴重開發區內存在職業危害企業1256家,規模企業371家中存在職業危害企業319家。開發區企業中大量為化工企業,存在多種危害人體健康職業有害因素。監管不力,勢必出現急性職業中毒事故和大量職業病病人,損害工人身體健康,影響企業生產和開發區投資形象,并危及社會和諧穩定。
1.2農村“五小行業”基礎薄弱
1.2.1無證照經營單位多根據“創衛”期間調查的情況,全區共有無證照經營“五小行業”958戶(含豬肉攤位和豆制品加工作坊),其中80%以上在竹行、小海、農場等農村地區。
1.2.2衛生基礎條件差竹行、小海、農場等地位于原管轄市的邊遠地區,長期處于監管盲區,硬件設施處于原始落后狀況,不僅無證照單位如此,即使原來持證的單位與目前新的要求相比也有極大差距。
1.2.3從業人員衛生素質差由于農村地區衛生從業人員法制觀念、衛生意識、衛生習慣差,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常規的衛生監督效果不佳。
1.3地域性醫療服務監管亟待加強開發區沒有專業的醫療服務監管隊伍,衛生室、個體診所執業不規范,非法行醫等問題大量存在。目前,開發區共有個體診所60余家,不少存在超范圍執業、非衛技人員執業、以家代室等問題。同時,由于開發區位于城鄉結合部,為迎合外來務工人員貪圖便宜的心理,不少外來的非法行醫藏匿于此,情況較為嚴重,直接威脅著廣大群眾的就醫安全。
2原因分析
2.1現實原因區域劃分調整后,大量原屬通州的農村地區并入開發區(如竹行、小海、農場)。竹行、小海、農場等地位于原管轄市的邊遠地區,長期處于監管盲區,硬件設施處于原始落后狀況,不僅無證照單位如此,即使原來持證的單位與目前新的要求相比也有極大差距。
2.2歷史原因開發區遠離市區,政府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較差,監管力量一直薄弱,目前的狀況是長期積淀的結果。
2.3體制原因長期以來開發區衛生監督體制不明、職責不清、定位不準,導致相互制約。地方相關行政部門未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2.4自身原因開發區分所人少事多,疲于應付創衛、創文、發證、審核等突擊性、日常性工作,沒有時間和力量開展專項整治。目前分所登記在冊的行業衛生單位有1800余家,除了日常監管任務外,分所還承擔了新開、竹行、小海及農場4個鄉鎮行業衛生單位衛生許可的申請受理、現場審核等工作,監督與被監督數量懸殊較大。由于開發區范圍內存在大量原農村地區,行業衛生基礎條件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監管力量嚴重不足,開發區衛生監管任務呈現“井噴”式加重。
3對策
3.1理順監督職責,加強監督機構建設開發區集體食堂食品衛生、職業衛生、醫療衛生基礎差、隱患多,長期以來沒有正式、正規的衛生監督機構,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開發區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是保證衛生監督工作正常開展的先決條件,是改善新形勢下衛生監督工作的需要[2]。衛生行政部門要積極主動、統籌規劃,把開發區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納入議事日程,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健全運行機制[3]。建立人員力量充足、專業結構齊全的開發區衛生監督所是加強開發區衛生監督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做到“機構明確、職責清晰、權責一致”,是防止開發區餐飲業衛生安全、職業衛生安全、醫療服務安全“出大事”的保底措施,也是確保開發區食品、公共場所、職業衛生、醫療服務監管質量穩定、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為維護轄區人民身體健康,保護經濟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3.2全面強化工作,依法實施衛生監管從調查情況看,數量龐大的企業食堂、小餐飲店、職業危害企業分布在新開、小海、竹行、農場等農村地區。從實現開發區衛生監督無盲區覆蓋的現實需要出發,必須在農村地區設立查報站、協管員。建議開發區單獨或聯合市衛生局在各鄉鎮衛生院設立“衛生監督查報站”,聘請2名以上助理衛生監督員具體承擔所在區劃范圍內的公共衛生檢查和管理任務。具體職責包括:(1)擬訂年度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檢查計劃,報上級部門同意后實施;(2)建立食品及公共場所衛生基礎檔案;(3)開展日常衛生巡回檢查,提出監督意見并督促落實;(4)實施食品、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健康管理;(5)協助上級部門做好食品、公共場所衛生許可審核工作,受理衛生許可申請,進行現場衛生學初步審查,提出審查意見并報上級部門;(6)組織食品、公共場所從業人員衛生知識培訓,開展衛生法制和公共衛生知識宣傳教育;(7)參與上級部門組織的衛生專項整治或檢查活動;(8)完成上級部門交辦的群眾舉報、投訴問題調查核實任務,及時將調查結果反饋舉報投訴人并報上級部門;(9)及時采集好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線索并配合上級部門做好調查工作;(10)協助上級部門對違法行為實施調查取證,參與實施衛生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控制等衛生監督執法具體事務等。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單獨或聯合市衛生監督所對查報站和助理衛生監督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結合實際情況給予獎懲。
3.3組織開展消除集體食堂無證經營專項整治
3.3.1開發區內集體食堂無衛生許可證經營是歷史遺留問題此現象的大范圍存在成為食物中毒事故的重大隱患,一旦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事故,將會嚴重威脅企業職工的身體健康,危害企業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甚至會引發勞資矛盾、危及社會穩定,勢必會引起對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執政責任的問責。因此,消除開發區集體食堂無證經營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