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衛生論文
作者:王海江 廖菁 蔡力 韓亮 文永思 單位: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疾病防治“前移”和重點“下移”的發展戰略,切實推進“四川省科技服務民生工程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綱要)(2008~2010年)”開展[1],加強基層衛生適宜技術和產品的研究、推廣示范及應用。項目組從2009年3月起,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醫改要求,緊密結合農村服務需求,以提高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醫療服務能力為根本,以推廣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確保適宜技術“學得會、用得上、有效果、可持續”,建立探討適宜技術推廣模式,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推進衛生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區域間人民醫療衛生水平差距。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根據促進地震災區重建與服務民生需求,選擇在四川汶川、茂縣、安縣、石綿、綿竹、名山、寶興7個重災區縣(市)和內江、雙流等2個非災區市縣開展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
1.2模式的建立采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專家咨詢、現場調研、快速評價法[2]等收集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存在的問題和需求。應用快速評價法從國家和四川省農村適宜技術庫中遴選出社會效益突出、成熟安全、經濟有效、易于推廣、適宜地震災區農村醫療衛生單位開展的15項技術(其中包含課題承擔單位醫學技術優勢研發出的4項衛生適宜技術),應用推廣。①組織模式:由省衛生行政部門牽頭,課題牽頭單位(省級醫療機構)技術支撐并依托當地機構組織開展。組織模式一:由項目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技術推廣,并與課題負責單位(省級醫療機構)簽訂協議。組織協調全縣適宜技術培訓,將任務指標納入當地衛生機構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完成規定任務。安縣、石綿、綿竹、名山、寶興5個災區縣(市)、雙流縣和內江市應用此方式。組織模式二:由項目縣1家縣級醫療機構負責組織技術推廣,并與課題負責單位(省級醫療機構)簽訂協議,組織協調全縣適宜技術培訓,完成規定任務。
汶川、茂縣2個重災區縣應用此方式。主要由于以上兩個災區縣,其衛生行政部門恢復重建任務重,精力與時間有限,無法組織負責技術推廣。②適宜技術的研發與篩選模式:首先從農村適宜技術庫中按照地區疾病譜、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災后衛生狀況等實情出發,承擔單位研發適宜技術。其次制作需求調查表,涵蓋國家和省衛生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庫和承擔單位研發的適宜技術,提供給項目縣縣鄉兩級衛生機構,由其根據各自不同病分布特征、疾病防治需要和特點,選擇適宜技術。最后按照需求統計結果實施推廣應用(見圖1)。③培訓推廣模式:第一,采用到項目縣現場開展免費培訓。第二,在每個項目縣選擇1所縣(市)級醫療機構建立“二級技術培訓與應用基地”開展分級培訓,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基地免費裝備遠程醫學教學等網絡信息系統開展遠程培訓。第三,邀請衛生技術人員來課題負責單位免費進修。將衛生適宜技術培訓材料歸納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健康處方,交由參加培訓的人員自我或其他醫護人員應用,或與患者推廣。立足于提高醫師全科醫療水平,重點推進衛生服務均等化,提高居民健康意識,促進居民健康行為,適應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以上多種培訓推廣方式相結合。
1.3質量控制①培訓效果質控:制作和使用培訓效果評估表,由接受培訓的人員在培訓前后分別填寫,考核培訓效果及滿意度,修正和改良培訓方式和內容。②成立三級質控體系:成立三級質控體系。課題牽頭單位為一級質控單位;項目縣二級培訓基地為二級質控單位;參加培訓衛生機構為三級質控單位。首先各級質控單位確定一名質控員,將存在的問題、意見、建議等及時反饋給上一級質控人員。其次制定過程和終末報表,各質控員逐級填寫上報。一級質控員還不定期到現場抽查應用情況。到項目縣醫院或衛生局查看各類管理制度、學習簽到表,教案等資料;并現場選定1至2家已開展適宜技術的醫療機構進行抽查,了解開展適宜技術的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現場考評等。督導和落實適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結果
2.1推廣應用情況截至2011年7月31日,項目共推廣15項衛生適宜技術,共培訓3579名醫護人員,培訓人數中有3122名(占總人數87.23%)完成培訓前后測評。培訓效果明顯,表現為培訓后參加人員答題正確率提高了16.13%。同時有1937人醫護人員參與滿意度調查,其中1875名(占總人數96.80%)對培訓感到滿意。
2.2組織模式運行情況組織模式一:當地衛生政府組織,運行通暢,質控有效,持續培訓效果好。組織模式二:當地醫療機構組織,運行不通暢,質控效果差,持續培訓效果差。
2.3激勵反饋該課題實施中,根據參加培訓人員建議,將衛生適宜技術再申報為繼續教育項目,參加培訓推廣的衛生技術人員,均可以獲得學分。2009~2010年沒有繼續教育學分,參加培訓推廣為1506人次;2010~2011年有繼續教育學分,參加培訓推廣為2073人次。
3討論
形成一套可行的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模式,將有利于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逐步縮小城鄉二元地區的差距發揮重要作用,真正讓農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3.1組織模式作為公益事業,農村適宜衛生技術推廣,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4]。本次推廣運行結果也反映出,政府牽頭效果明顯。因此建立政府部門主導、研究院所牽頭、院所地方合作、專家資源支持的運行模式,以期創建院所地方合作推廣衛生適宜技術的長效機制。
3.2運行機制①明確相關部門(機構)職責。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牽頭,省級醫療機構技術支持。成立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縣鄉兩級衛生機構參與的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工作組,全面負責農村適宜技術組織、實施和協調。分級簽訂任務協議,任務指標納入當地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使各部門各單位人員明確自己在技術推廣工作中的角色、職責和任務。實行任務與經費掛鉤,權利與義務掛鉤。建設一批以縣級醫療衛生單位為龍頭的適宜技術推廣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建設,開展一批適宜衛生技術,培養一批農村衛生技術骨干,建設一批特色專科,建立一個適宜技術推廣網絡,帶動縣鄉兩級醫院和村衛生室,形成縣鄉村適宜技術一體化推廣(見圖2)。②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構建省縣鄉三級衛生適宜技術質量控制體系,加強和完善三級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工作聯系人制度。分別開展過程和終末質控,重點加強對項目推廣應用情況、學員滿意度測評等方面的評估,為技術推廣提供科學評價和引退機制,促進衛生適宜技術科學、可持續推廣。③制度建設:制定目標管理、責任追究、效績考核與獎罰、聯絡員度、督查通報和技術督導等制度,對醫療機構及其技術人員提出具體工作目標和要求。為提高項目縣衛生行政部門和適宜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的工作開展,對各地衛生適宜技術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級,獲得好評的頒發一定獎勵。衛生適宜技術培訓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即參加適宜技術培訓推廣衛生技術人員,經考核合格后授予學分。發揮衛生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對示范縣所有技術人員免費培訓,免費進修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3]。針對二級推廣基地免費安裝遠程系統等,促進基層與各大型醫院信息教育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