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態建設論文
作者:趙紅梅 宮慶
通過生態環境建設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將有力推進克東縣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推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環境友好的要求。
1克東縣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1.1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是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優劣的重要標志之一,克東縣水土流失面積占幅員總面積的33.3%。其中耕地流失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33.7%,水土流失導致土壤層逐年減薄,土壤肥力下降。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減弱,旱災和水災頻發。
1.2草原生態環境惡化,草原生產力逐年減少克東縣有草原面積16733hm2,可利用草場面積占草場總面積的72.7%。部分草原退化束縛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草食動物的日益增長與草原生產力下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1.3森林質量下降,生態功能衰退森林結構不甚合理,天然林比重少,人工林比重大。在44993hm2的林地總面積中,天然林面積2747hm2,人工林面積42246hm2。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到削弱。
1.4野生動物資源遭到破壞克東縣野生動物有野豬、狍子、狼、狐貍等16種;鳥類有鷹、雉雞、野鴨等36種;魚類有鯉魚、鯽魚、鰱魚、草魚等26種。由于生態質量的下降,破壞了野生動物棲息和生長環境,使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分布區域縮小,有些動物種類為尋找生存環境而轉移,有些動物已瀕臨滅絕。
1.5農村生態環境污染逐年加劇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畜禽養殖、化肥施用、農藥使用、農村居民生活造成的村屯和農田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2克東縣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2.1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發展綠色、優質、高效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農業環境管理,土地資源開發必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確保耕地總量與質量的動態平衡。對荒山、荒地、荒坡的農業綜合開發,應在土地規劃的基礎上,按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到合理規劃,科學開發。以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為重點,改良土壤,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等,不斷增強農業發展持續力。
2.2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了遏制草原環境惡化的趨勢,對“三化”草原有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對沙化較重的實行重耙補播牧草的方法,對堿化較重的實行種植耐堿牧草的方法,對退化較重的實行淺翻輕耙的方法。為了給草原以休養生息之機,根據草原的承載力,科學規劃養殖數量,大力推廣青貯飼料技術,發展舍飼半舍飼型的牧業生產,杜絕草原超載過牧現象的發生。
2.3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綠色通道工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保護體系,嚴格制止毀林開荒,加強限額采伐管理,制止水土流失。
2.4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物資源的開發要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自然保護區是對生物多樣性實施保護的重要措施,目前,已有愛華林業生態園、發展林業生態園、東興林業生態園,農業生態園、二克山公園等自然旅游景區,要強化景區的管理,落實和完成各項保護目標和任務。
2.5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廣農村沼氣應用技術,改變農村能源結構。強化規模養殖畜禽糞便處理的綜合利用,增加有機肥源,減少化肥施用量。積極推廣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農業生產中加強水保措施,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污染,提高農業生產系統抗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