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態建設論文
陜西省歷史上曾經是森林茂密、水草肥美、氣候溫和的豐腆之地。千百年來,由于戰爭等人為因素的破壞和自然災害,森林植被屢遭破壞,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為10.7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2.3%。年輸人黃河的泥沙量達8億噸,占三門峽以上地區輸沙量的一半;省內長江流域面積占長江流域面積的4%,年輸沙量卻高達1.2億噸,占長江輸沙量的12%。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地制約了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1997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作出了“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要批示。1999年8月,朱榕基總理親臨陜北視察,提出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販”的政策措施。中央領導的英明決策,極大地激發了全省人民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巨大熱情。四年來,全省上下同心協力,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省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達38.1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人12.5億元;完成綜合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退耕還林還草476.1萬畝,宜林荒山造林210.7萬畝,封山育林222萬畝,新修農田4%.98萬畝,建骨干淤地壩62n座,治理580條小流域。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以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主體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財政部門如何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做好支持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是財政支農工作中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根據中央領導指示精神,陜西省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貫徹落實的措施,決定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切人點和首場戰役來抓,在全省范圍開展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政策措施、實施方法、典型經驗的學習和宣傳活動。各級財政部門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從講政治、講全局的高度,加強對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省很快形成了思想統一,上下共識的良好局面。
(二)參與制定規劃,明確建設目標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要求,財政部門積極參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制定工作。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各項經費支出的范圍、標準及資金投入,進行反復地測算、論證,并配合有關部門,編制了《陜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陜西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規劃提出,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以流域為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陜北黃土高度丘陵溝壑區和北部風沙區為重點,以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為中心,把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1999一2010年,全省要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還林還草1674萬畝;新增森林面積達到4395萬畝,使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3%;新增灌木林585萬畝,新增草場面積3079萬畝,使林草覆蓋率達到65.7%。總投資297.5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274億元,通過退耕、造林、種草、治溝等措施,使全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三秦大地山),}秀美。
(三)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確保工程建設需要陜西省是經濟欠發達省份,財政困難,投人是制約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近幾年來,各級財政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人力度。
1.認真做好項目前期論證,爭取中央立項。財政部門與有關部門一起,按照《規劃》的要求,認真進行項目的前期論證工作,擇優篩選項目,嚴格按照項目申報程序向國家有關部委申請立項,爭取支持。
2.優先落實配套資金。在預算安排上優先保證生態環境建設的投人。1999年以來,省財政在安排支農支出預算時,通過調整農業內部支出結構,將生態環境建設配套資金,單列項目,優先安排。地縣財政也能按照要求將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列人地方預算。三年來,全省地方財政累計落實生態環境建設配套資金5765萬元。
3.靈活調度資金,保證重點項目的支出。1999年,退耕還林(草)項目資金在中央未下達之前,為了保證工程按進度實施,省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調劑2400萬元用于延安、榆林、商洛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啟動。在全省天保工程實施方案未正式出臺前,我們對天保工程中的森林管護事業費、基本養老保險補助費、政策性社會性支出補助費、下崗職工分流安置費四項費用,采取預撥的方式,及時撥付項目實施單位,解決了天保工程實施單位職工生活問題,確保了社會穩定,有力地促進了天保工程的順利實施。
(四)嚴格資金管理,強化監督檢查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近年來,財政廳先后制定了《陜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管理實施細則》、《陜西省退耕還林(草)資金報賬制管理辦法》和《陜西省退耕還林(草)糧食供應管理辦法》;與省林業廳聯合下發了我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天然林保護經費管理與監督的通知》,為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順利實施提供了制度保證。
2.專戶管理,封閉運行。為了保證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我省對天然林保護資金、退耕還林(草)資金統一實行專戶管理,專人負責,專賬核算,封閉運行。杜絕了截留挪用,保證了生態環境建設專項資金的及時到位和安全運行。
3.實行報賬制。按照《陜熱點探討西省退耕還林(草)資金報賬制管理辦法》的規定,根據省里批準下達的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實施計劃,實行國家對退耕戶每畝20元現金補助在縣級財政部門報賬、50元種苗費補助在縣級林業部門報賬的辦法。報賬程序是:現金補助,由縣財政部門依據各級政府逐級認定的退耕還林(草)檢查驗收結果和各村組填寫的《退耕還林(草)合格面積及資金補助數量明細表》、《退耕還林(草)農戶登記卡》、《退耕還林(草)錢糧兌現證》,向退耕戶兌現;種苗費補助,由種苗供應單位依據退耕戶領取種苗登記表和檢查驗收后認可的合格面積到縣級林業部門報賬。
4.強化檢查監督。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實施以來,為了保證資金安全運行,我們與林業廳制定下發了《關于立即開展全省重點林業工程資金檢查工作的通知》,對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實行年度審計制度,從而保證了資金的專款專用。(五)支持治早興水工程,提高造林種草成活率我省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大多集中在干早半干早地區,水的問題,直接制約著我省的生態環境建設。從1997年以來,我們按照“南塘北窖關中井”的思路,重點解決建設中的缺水問題,財政累計投人2.4億元,群眾自籌2.9億元,修建了20.6萬眼水窖、3210口井、1.1萬個塘、53.6萬平方米的集雨場,緩解了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用水矛盾。同時省財政每年投人500多萬元資金,進行人工影響天氣,增加降雨量,提高造林種草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