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態建設論文
作者:楊代強 尹學明 楊春艷 單位: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宣漢縣林業局
達州市位于大巴山南麓,北靠陜西,南臨重慶,是四川東部重要的工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城區面積30.18km2,2004年常住人口46.15萬人。《達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定位為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具有文化、山水特色的川、渝、鄂、陜結合部的大城市,規劃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將達到86.57km2,人口約為90萬人。為了有效改善城區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達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城區生態建設戰略,在城區外圍建設保護城市生態安全的綠色生態屏障,城區農業生態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1自然條件
城區生態建設范圍北至羅江,東至盤石,南到木瓜鋪,西至鐵山,面積約390km2。城區地貌屬盆中丘陵區與盆周低山區連接地帶,境內主要山脈有鳳凰山、鐵山、犀牛山等。最高海拔位于鐵山黃瓜梁1068m,最低海拔260m。區內河流屬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以州河為主要干流,較大的支流有明月江、雙龍河等,其它水域有蓮花湖、河龍水庫、梨樹坪水庫、犀牛山水庫等。區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空氣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同步,雨熱同期。由于年際間相同月份的降雨量差距很大,7、8月份既是容易出現伏旱又是最可能突發暴雨洪災的時候,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1190.88mm。土壤以紫色土類為主,另有少量沖積土類和黃壤土類。
2農業基本情況
城區生態建設范圍涉及通川區、達縣5鄉7鎮3個辦事處1個管委會。包括通川區西外鎮、北外鎮、復興鎮、東城辦、西城辦、朝陽辦、雙龍鎮、羅江鎮、盤石鄉、東岳鄉、蓮花湖管委會;達縣南外鎮、江陽鄉、斌郎鄉、河市鎮、幺塘鄉,共有154個村,其中自來水受益村114個,通汽車村152個,通電話村139個。鄉村戶數72088戶,鄉村人口數為237925人,有勞動力資源121984人,鄉村從業人員112253人。區內鄉(鎮)2004年末有耕地127298畝,其中水田76808畝,旱地50490畝,旱地中25°以上坡耕地14460畝。主要農作物總產量300391t,包括谷物、玉米、紅苕、小麥、油菜、洋芋、高梁、花生、苧麻、蔬菜、水果等。項目區花卉、食用菌、中藥材具有一定的規模,畜牧業比較發達,2004年出欄生豬31.2萬頭,肉牛1.97萬頭,肉羊2.55萬只,小家禽320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1305t、5100t、800t。生產魚苗2200萬尾,魚種950萬尾,可放養水面15286畝。化肥施用量23140t,農膜使用量620.3t,農藥使用量174.1t。
3農業生態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達州市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較快,農民的文化、經濟、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農村基本上仍沿襲過去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農村生態環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態建設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不明顯,農產品加工等體系滯后。達州市城區空氣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充足,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種類豐富,但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不明顯,農產品加工、保鮮、包裝、貯運體系尚處于初級階段,原料產品與加工產品比例不協調,農產品附加值低,有特色優勢的名牌產品少。
(2)農村經濟過份依賴種植業,種、養殖業內部各業之間的比例不協調。到2004年底,糧食作物在種植業中仍處在支配性地位,糧經作物播種面積之比為5.5:4.5,在糧食作物中,又以水稻為主。在養殖業中,畜牧業雖然新增了許多食草動物品種,但沒有擺脫生豬一枝獨秀的局面,漁業特色養殖規模較小,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綜合優質率只有30%左右。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較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迅速增加,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絕大部分小城鎮沒有垃圾處理設施,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區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21家,產生的污水基本上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污染環境;農村能源大部分以燒柴為主,對森林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壞。
(4)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2004年,項目區化肥施用量達到181.8kg/畝,而氮、磷、鉀的平均利用率為35%、19.5%、47.5%,利用率低,殘留浪費嚴重,造成土壤板結,水質富營養化;農藥使用量1.4kg/畝,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進入水體、土壤中,使自然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農膜使用量達620.3t,大部分很難降解,影響土壤通氣和水肥傳導,造成糧食減產;濫用飼料添加劑導致畜產品中有害物質嚴重超標,極大地影響食品安全,危害人體健康。
(5)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危害。達州市位于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體破碎、切割劇烈的大巴山南麓,受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危害。項目區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為4384t/km2。
4城區農業生態建設對策
4.1農業產業分區
建設區是水稻、油菜、苧麻、水果、中藥材的適宜生產區,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根據建設區農業產業特征,以及地理、資源、環境條件,結合《達州市農業發展規劃》以及通川區、達縣《農業發展規劃》和通川區、達縣《優勢農產品規劃》,按“東花果”、“北菜蔬”、“南肉食”的總體思路,將建設區劃分為各具特色的三大發展區域,即以江陽鄉、盤石鄉沿明月江兩岸建立觀光休閑農業區;以雙龍、東岳、羅江、復興等鄉鎮為主建設優質蔬菜、水果生產區;以河市、斌郎、幺塘等鄉鎮為主建設畜牧養殖及苧麻生產區。
4.2無公害農業建設
為了解決農產品污染和安全問題,建設區應全面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安全水平為核心,以“菜籃子”產品為突破口,以市場準入為切入點,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通過對農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逐步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無公害。
4.3水土保持建設
按照預防為主、生態優先、減少土壤侵蝕、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治理思路,大力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區25°以下的坡耕地改造成梯地,實施推廣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煤礦廢渣、工礦廢棄物毀壞的農田進行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突出坡面水系建設,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充分發揮人工治理和大自然自我修復相結合,對區域內的宜林荒山荒地進行植樹造林,對25°以上的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強水土保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