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發展論文
作者:於楓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自1997年直轄以來,重慶市的地方財政得到迅速發展,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作用。但是,面臨國內外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重慶市財政必須與新的國際經濟形勢相適應;科學發展觀也要求地方財政樹立科學的理財觀;西部大開發政策也對重慶市財政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探討新的發展思路是解決重慶財政的現實問題的迫切要求。
一、重慶市地方財政發展存在的問題
1、財政自給能力不容樂觀,經濟增長效益有待加強隨著經濟體制和財稅改革的深入,重慶市國民經濟高速而穩定的增長,地方財政收入也保持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重慶市地方財政收入的總規模由2001年的126.41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529.46億元。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來看雖然也是逐年增加的,增長水平以及增長幅度卻不容樂觀,國內生產總值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還不夠穩定。
2、財政收支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亟待解決重慶市地方財政中的預算外資金增速與預算內資金以及總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相比,具有更為自由的變動趨勢。預算外資金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協調和控制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重慶市目前正值西部大開發的深入發展時期,已經把開放型經濟作為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爭取實現跨越式經濟發展。其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必須緊密聯系重慶的各項發展戰略,才能實現預期成效。重慶市地方財政支出穩步提高,但是支出結構的許多方面還不夠合理。經濟建設支出的比重仍然偏高,科教文衛支出比重總體上仍然偏低,并有下降趨勢;支援農業農村建設的支出比重不高,重慶近幾年的旱災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3、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的問題依然存在財權和事權不對稱集中表現為財力層層向上集中,而事權卻不斷下放。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的問題是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存在得地方財政管理問題,重慶市仍然存在這一改革難題。概括地說,財權和事權不對稱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收入上移,縣鄉在五級財力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二是支出下移,財稅體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權相對縮小,而縣鄉政府保穩定、保改革的事權支出范圍在擴大;三是縣鄉財政缺乏主體稅源,分稅制體制實施后,增收的大頭在中央,地方稅大都是稅基不穩固、稅源零星分散、征收成本高的稅種,缺乏穩定且有規模的稅種。
4、三大經濟區財政收支水平差距較大第一,就客觀自然經濟條件而言,都市發達經濟圈與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之間存在不平衡狀況,因而導致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斷擴大。第二,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主要依靠上級補助來實現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基本職能。第三,雖然上級政府從體制上和政策上采取傾斜措施,但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和渝西經濟走廊與都市發達經濟圈的絕對差距仍有擴大的趨勢。
二、實現地方財政良性發展的思路探討
1、建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重慶市當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良好趨勢正在逐步形成,但尚未真正建立起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因此,重慶地方財政工作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穩定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機制。要夯實地方財政收入基礎,提高地方財政收入質量,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2、健全公共支出保障機制重慶市地方財政支出要在打破城鄉、區域等結構性制約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承擔更多的職責。具體講,建立科學的地方財政公共支出保障機制,要切實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重點支出保障機制;加快財政資金市場化運作步伐。
3、深化地方預算管理體制改革預算管理是財政管理的核心,地方預算管理是國家預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財政管理的中心環節,也是當前重慶市財政改革的重點領域。通過深化地方預算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可緩解日益緊張的收支矛盾,保證重點支出需要。要推進復式預算,強化部門預算,推行零基預算編制法,建立財政單一賬戶制度,規范政府采購制度。
4、調節重慶市三大地區經濟和財政水平差距首先提高區縣政府的行政效率,區縣政府一定要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經濟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組織管理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據目前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基礎,應充分利用區內資源優勢,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以增加就業和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同時積極挖掘、開發旅游資源。第三要把協調政策與發展區縣財力結合起來。
5、建立地方財政風險預警機制合理確定地方財政風險預警機制的目標原則,以債務風險防范為核心,以具體項目為防范工作的基礎,以信息網絡建設為依托,以層次分析和趨勢分析為主要方法,以流動性和清償能力為監控對象。
三、簡要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概括說明了重慶市地方財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幾點探索性建議。重慶市在地方財政發展方面與日益變化的國內外經濟社會形勢不相適應的主要問題,還有待更多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論述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找到地方財政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