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科技論文
本文作者:吳貴明 萬希 單位: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
據國家統計局和婦聯聯合組織的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女性受教育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與1990年相比,在18至64歲的女性中,2000年文盲比例已從30.1%下降到11.1%,特別是青壯年婦女的文盲率已降至4.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從37.0%上升到50.7%,其中,城鎮女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為44.3%,比1990年提高了8.3個百分點,男女兩性的比例差由12.6縮小到9.5。①隨著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教育科技象把“雙刃劍”,對我國女性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教育科技對性別意識的影響
所謂性別意識,指的是從性別的視角觀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對其進行性別分析和性別規劃,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兩性發展的模式和舉措。性別意識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流行的社會性別觀念,將具有自然屬性的人作為發展的核心,認為女性應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存在價值。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家庭對教育越來越重視,青年男女享有教育資源的差距明顯縮小。教育水平提高帶來了社會的文明,也帶來性別意識的理性與科學性,人們不再盲目地追求“男女都一樣”,突破了職場“無性人”的意識,建立在尊重兩性差異基礎上的男女平等。但是在這個由男女共同構成的人類世界里,在普遍接納、認可了男女平等原則的時代里,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變革。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教育發達與科技進步的代表———媒體,也在性別意識宣傳表現出矛盾,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某些傳媒制作者,包括某些女性制作者缺乏性別意識,將女性的價值限制在容貌、年齡、體形上;將女性生存的空間限制在家庭;,將女性生存的意義限制在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上;將女性同男性的關系界定在依順、服從、服務、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護、愛慕、供養、資助和指導。
大眾媒體中,女性形象是男性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的,許多內容影響了女性自身的發展,也限定了女性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女性在社會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隨之被弱化和淡化。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播出很有影響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其收視率高達97%,劇中的女主人公劉慧芳,集忍讓、寬容、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為一身,明確反映出男權視角中對女性形象的一種社會期待和理想構造,這也是社會對女性期望值偏低在現實中的反映。同時,大眾媒體中,女性的外貌特征比男性受到更多的審視和評判,女性的身材曲線、容貌年齡成為衡量女性價值的唯一尺度,女性形象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一個可供觀賞的對象而存在,其自我、獨立人格和能力的展現都被弱化和消損。女性則通過大眾媒體的引導,學會了判斷“美丑”的標準,并運用這種“標準”來衡量自己和他人,于是隆胸減肥以及各種美容手術趨之若鶩,竭盡全力地使自己更美麗。這種忽略健康自然、帶有自殘色彩的行為不僅是男性文化壓迫女性的結果,也是女性自我要求、自行規范的結果。科技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男權思維慣性、商業利益驅動以及缺乏性別平等意識等作用下,女性的形象表現和傳播很大程度上處于誤導狀態,比較典型的是所謂“美女經濟”,拿女性人體做秀,或者說是拿女性的人體當賣點,來嘩眾取寵,以增加自己或商品的知名度,而女性人體在這里往往只是吸引人們眼球,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的一個性的符號。
二、教育科技對女性就業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改變為生產社會化和機器大工業的生產方式,為女性的社會就業創造了條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帶來了電氣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減弱了女性的就業劣勢,女性就業也愈來愈得到社會的認可。進入20世紀以來,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僅為女性走出廚房走出家庭進入社會職業領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而且成為文明社會認同女性職業化并形成一種文化氛圍的一個巨大的推進器。正如美國趨勢專家約翰•奈思比曾經預言,女性在勞動市場居于弱勢的年代就要過去,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經濟獨立,女性對于職業生涯的發展,有更多的選擇權,甚至在創業的腳步上,都有超越男性的表現。有關調查表明,婦女受教育的程度和婦女就業、婦女的經濟地位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婦女受教育程度愈高,就業的可能性愈大,在社會和家庭內部地位越高,就愈能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女性爭取與男性同樣的競爭和就業機會,改善女性的社會勞動分工,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工作活動中性別分離程度降低
傳統的男女角色分工實際上根源于史前時期的男女體力上的差異,雖然文明的進程已從其他方面超越了“體力最強者的規則”,但這種超越對婦女的生存狀況影響很小。隨著信息、軟件、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將使以體力差別作為勞動分工之基礎的男女職業選擇界限逐漸淡化,以智能差異選擇職業的機會將為女性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領域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女性將獲得與男性同等競爭的機會。隨著女性素質的提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入信息產業就業,從而逐步改變婦女的社會勞動分工。女性社會分工結構的優化,將相對減輕其勞動強度,增加工資收入,提高社會地位。這種變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就業主要分布在第一產業和與之相關的領域,而發達國家的女性則主要集中于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在我國,女性從業人數的70%處于第一產業,即便是城市女性從業人員,大多也是分布在低技能或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行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絡的廣泛使用,使第一、二產業的比重將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信息產業將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女性特有的細膩周到、善解人意和有耐心的特性將使她們在第三產業,包括第四產業中的信息服務業發揮所長。第二,在信息產業中,女性主要從事辦公室電腦操作、以信息服務為基礎的文秘管理和公關工作以及低層次的軟件工作。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系統分析和程序設計,或是信息專業和管理層面的分工領域中,進一步改變性別分工狀況。互聯網使得男女在體力和心智上的差異沒有必然的優劣和界定,反而是社會分工的科學化和縝密性更有利于女性價值的自我實現。一些女性也成為該行業的有影響的人物。例如,2003年9月的美國權威安全雜志—InformationSecurity評選趨勢科技的共同創辦人兼技術總監陳怡樺(EvaChen),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五大“最具遠見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