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文學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李順富 賀昱 單位:江陰市交通職業學校 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
一、傳播方式不同
網民想要在網站寫作發表文章,只需要到網站上注冊,成為用戶后到所在的文學社區或者論壇選擇相應的發表場所進行文學創作。它的最大優勢莫過于簡單便捷的傳播方式,即點擊傳播,僅需幾十秒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發表工作。“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曾說:“沒有了印刷、紙張的繁瑣,跳過了出版社、書商、市場的層層限制,無數人執起了筆,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間走進千家萬戶。”從文化傳播學角度來看,網絡文學的興起絕非偶然,事實上,人類的內心狂歡在這種低成本中得以抒發。而傳統作家發表作品就比較繁瑣。有的人在創作初期就已經聯系好了出版社,但是更多的是寫作完之后四處奔波尋找出版社。而這之后還需做更多的事情,作品要通過文化部門的審核,之后還需要經過編輯、排版、印刷等一系列過程,最后才能成為書面的形式在市場上出售,諸多過程占用了作家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財力,這與文學網絡簡單便捷的發表方式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二、寫作主體的不同
網絡其實就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他向一切喜歡做夢的人開放。所以網絡寫家的身份相比傳統的寫家身份要復雜得多。由于網絡文學依托于網絡,其創作主體人群必然是網民的一部分。據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網民主要是青年,絕大多數在三十歲以下:同時他們的文化層次也比較高,高中程度是網民的最低學歷。因此,網民的總體特點是高知識層,低年齡段。作為網民中一部分的網絡作家來說,同時還具有創作的非專業性和身份的隱密性。對網絡最感興趣的是年齡比較小的年輕人,同時由于它快速的傳播方式,使得網絡寫作成為年輕人抒發生命感慨的方式。網絡產生依托于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的使用多為理工類的知識分子,這就使得接觸網絡文學的網民大多數是理工類的知識分子。這種理工類的精英沒有經過正規的寫作指導,而是半路出道加入網絡文學的寫作中來,因此他們屬于非專業作家。他們寫作也不是以謀生為目的,他們多有其它正式的工作,而文學寫作不過是他們的業余愛好罷了。另外網絡作家寫作是依托網絡這個平臺,他們的身份是隱秘的,在網絡上使用的網名多是虛假的,我們把他們叫做昵稱。在網絡中大多數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實身份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而網站也為自己的網絡用戶保密個人資料,非網站管理人員是無法看到注冊用戶的相關資料,為網絡作家身份保密提供了保障。而相對傳統作家而言,他們一般出自正規高校,接受過良好的寫作指導。
他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必須貼近生活,能夠讓人們在讀完作品后從中領悟到某種真諦。因此他們寫作并不僅僅為了抒發對生命的感悟,更多時候是向人們傳送一種觀念。所以傳統作家的作品不會像網絡作家一樣,寫作太過于凌亂,缺乏厚重。另外傳統作家一般以寫作為職業,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他們寫作必須考慮到相關的出版銷售問題。這就要求他們寫作必須積累充足的材料,寫出有價值的作品。而要寫出好作品,除了作者要有好的文筆外,還必須有厚重的生活閱歷,充分的材料積累和靈動的思考,也只有這些東西才能為作品添加含金量。但是要達到這一切就要求作者必須要經歷時間的磨練,因此我們看到大部分優秀的作家都已經不再年輕。他們的年齡和網絡文學作家的年齡相比明顯要老得多。傳統文學作家想要在出版成名后隱秘自己的身份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寫作可以說是暴露在陽光下,他必須在出版的每一個環節中拋頭露面,比如選擇合適的出版社,參與到作品的編輯中來,甚至最后還要參加作品的銷售活動(簽名售書或發布會等等),為作品的推出出盡全力。傳統作家在我們眼中是清晰的、充分暴露的,可以說無任何隱秘可言。
三、創作文本不同
由于網絡世界的新穎、網絡媒體的特殊,與網相生的網絡文學作品也具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一般所見的網絡文學作品,都具有篇幅短小、題材新潮,且具有非功利性的特點。網絡文學的篇幅短小,適合網絡閱讀習慣。經常上網的朋友會知道,網絡世界是一個信息極度豐富的世界。太多的信息使得上網的人多數是在瀏覽而不是閱讀。網民大多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去仔細研讀一篇作品,所以網絡文學作品一般都是淺顯、隨感式的短小文章。臺灣新聞人王玉芬曾說:“網絡文學常被寫得簡短、意象跳躍快速,文字用得極猛極濃,以便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而在傳統文學中,作品字數在十幾萬字、幾十萬字的比比皆是,傳統文學一般是以書本形式到人們的手中。人們在閱讀這樣的作品時,可以任意選擇閱讀時間,不擔心無時間去仔細欣賞和研究。因此傳統文學作品篇幅比網絡文學作品長得多。文體方面,網絡文學作品,散文多于小說、詩歌。散文的特點是自然隨意,符合情感起伏、流動,符合網絡作者乘興而發的沖動,所以在各種文體中占了優勢。如1999年,文學網站“榕樹下”主辦網絡原創作品獎,共收到參賽作品7000余篇,其中散文5000多篇,小說僅1000篇。2001年“榕樹下”主辦第三屆網絡文學大賽時,稿件總量激增至40000余篇,但小說只占6000篇,約占投稿總量的16%。但是在傳統文學作品中,小說的數量明顯多于其它文學體裁作品。據統計傳統文學作品中小說的創作量是其他類文學作品的總和。雖然小說不能象散文、詩歌那樣能最大程度上抒發作者的情感,但是小說可以讓作者通過故事的敘述,更好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自己的思想融合在其作品中,這更符合傳統作家的寫作目的。另外小說敘事更能使讀者身臨其境,更加地貼近生活,更易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傳統作家創作大量小說是必然的,也是受歡迎的。
四、內部構成不同
就語言而論,網絡文學更注重語言本身、語言外在的質感;而傳統文學更注重語言的內涵,看起來樸素的毫無出彩之處的語言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文學之于網絡,尤如絲緞之于美人。網絡拒絕深刻的沉默或者故作沉默的深刻,它是年輕的,需要喧嘩、躁動、激情,所以網絡文學的語言嘩眾取寵無可厚非,《第一次親密接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能輕舞飛揚起來。網絡文學中曾有一篇流傳很廣的小說《讓歲月白發蒼蒼去吧》,可說是這類網絡文學的代表。而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高行健的長篇小說《靈山》則可說是傳統作家的楷模。就結構而論,網絡文學的隨意性更強,但真正的具有文學意義的隨意性卻很少,它的隨意有時顯得松散、嘩眾、不合情理。而傳統文學則要緊密得多,雖然它也在不斷地尋找自身的突破,但當這種突破顯得不合情理時,突破就被扼殺在搖籃里。網絡文學的結構多停留于故事的表面,比如:倒敘、插敘、蒙太奇等,結構指向了文章本身,更重視“此”結構是否能給網蟲帶來愉悅。而作為傳統文學,其結構往往能指向文章之外,重視文學與哲學的統一。就故事而論,網絡文學更注重故事的可讀性,而傳統文學更注重故事內在的意義??傳統作家總是想方設法地給他(她)的文章貼上思想的標簽。這也是為什么年輕人更喜歡網絡文學的緣故。你可以想象,一部《馬橋辭典》是不可能在網上引起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