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文列 單位:中共西安市委黨校
在當前,用羅馬俱樂部(ClubofRome)一位領導者的話講,“要確定某一個問題的性質并提出單個解決辦法是困難的;每一個問題都和其他任何一個問題相關,每一個問題的明確解決辦法會使其他問題惡化或受到干擾。使用過去的線性的或序列的方法,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或它們綜合造成的問題中的任何一個的。”①經驗已經表明,不管是怎樣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當問題處在發展的某個階段時,它們往往越過學科邊界向四處擴散,造成一種“全學科”的問題。②因此,生態政治學、政治生態學這樣的交叉學科出現了。生態問題政治化了。
一、生態問題政治化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的感受到生態問題對自身生存和發展帶來的重大威脅,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感受到生態問題已經從一個輕微和局部的問題,演變成了一個嚴重的跨學科的問題。它已經超越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事關人類生死存亡并且帶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③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無止境的索取,導致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如何。④”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的生態也急劇惡化。出現了很多的環境災難。從1998年的特大洪水災害;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9個省級行政區均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2009年到2010年,貴州、廣西、云南的干旱問題。更不用說,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有學者稱,黃河和長江都成為中國人民的兩條下水道了。這些都給我國的發展帶來負面效應,值得我們進行反思。生態問題政治化,這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由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的社會性和政治性所決定的,它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結果。問題嚴重性的這種客觀事實不得不使我們認識到,它已經不是單純的生態問題了,它已經波及到了政治領域;而且最關鍵的是生態問題的解決必須借助政治手段來實現。所以,它已經超越了自己的邊界,向外擴散。
二、生態問題對當前中國政治的影響
(一)生態問題影響政府決策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和西方發達國家同樣的問題,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下,中國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GDP平均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率攀升,國家的實力大大的增強,地位也急劇提高;而且中國經濟的發展還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是我們黨正確的決定和決策。但是,我們也忽略了生態環境對我們發展的承受能力。聯合國《2002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每年使中國GDP損失3.5%~8%。據世界銀行1998年測算,我國僅水、大氣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達540億美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8%;水土流失每年平均造成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以上;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40億美元;每年因缺水影響工業產值高達2300億美元;每年自然生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6%,占全球自然生態災害總損失的1/4。當生態問題已經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大計時,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就不得不重視它,它就成為政府決策過程中必要的考量因素;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時,就會權衡二者,從而使中國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能得到保護。所以,生態問題的產生影響到了政府的決策,也改變了政府以往那種單方面追求GDP增長率、不計后果和長遠的傳統發展模式;樹立了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了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最為重要的就是改變了政府傳統的執政理念,社會的發展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發展,而不只是經濟一個方面的發展。
(二)生態問題促進民眾對政治的參與,有利于推進我國民主化進程在面對生態問題上,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這關系到我們自身的生存問題,如果生存都成問題,那么人類社會何談發展呢?發展只能是在生存的基礎上。生態問題因其重要性而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焦點,當政府在決策時涉及到生態環境問題時,民眾因為切身利益的關系,其政治參與性就會被大大的提高。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民主,其關鍵是民眾政治參與的實現程度即民眾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程度。⑤美國當代學者科恩在其著作《論民主》一書中,特別強調“參與”的意義。在他看來,民主政治無論采取何種形式,其關鍵都是民眾參與。⑥所以,因為同一個話題的民眾參與,在達到民眾和政府之間良好溝通的同時,也會促進我國民主化進程,使民眾和政府達到良好的互動。
(三)生態問題使國家的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冷戰后,各國政府追求的都是國家的綜合安全觀,國家力求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態方面的綜合安全,改變了以往以政治和軍事安全為中心的安全觀。國家環??偩稚鷳B司的崔書紅博士介紹說,同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一樣,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基礎性的部分。由水、土、大氣、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⑦所以,生態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中國政府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生態安全方面,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主要工作還是發展經濟,但是也不能忽視國家的生態安全。在國內,政府應著力保護現有的各種資源和能源;而針對國際上發達國家轉嫁污染的問題,政府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例如,一些跨國公司把一些重度污染、含有危險元素、對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破壞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沒有對母國的環境造成損害,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可不是什么值得倡導的事情。所以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時,應該從各個方面都要注意。
三、中國政府在面對生態問題時的對策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指導,轉變傳統觀念,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所堅持的發展觀,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發展觀,而結合中國實際,就是認真貫徹落實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理念。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和諧的統一,即提倡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在社會發展觀方面,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我們不能離開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單純強調對自然的保護,使保護變成被動的適應,那樣就無法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會使社會進步緩慢乃至倒退。中國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倡導節能減排。中國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針對國內發展中的問題,指出要科學的發展,這就包括了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說明中國政府是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問題的;已經制定和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提出2005年到2010年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蓋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約束力的國家指標。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當于少排放8億噸二氧化碳;在此基礎上還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且中國政府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目前人工造林面積達54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國政府的決策會越來越理性和生態化。在今天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在再走過去的老路,要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在綜合發展的基礎上,搞好生態經濟建設,努力實現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