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考古研究論文
一、關于磁州窯的定義
要談磁州窯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首先要厘清磁州窯的內涵和外延。磁州窯作為一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磁州窯是指古瓷州境內的窯場,有兩個中心,一是在滏陽河流域以彭城鎮為中心,一是在漳河流域以觀臺鎮為中心,包括了觀臺、冶子、東艾口、申家莊、觀兵臺、南蓮花、榮華寨等窯場。廣義的磁州窯是一個窯系或者大而化之的說是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陳萬里將這個概念下的器物稱為“宋代北方民間瓷器”,從中可窺見磁州窯類型的產品生產之廣。本文所討論的磁州窯主要還是指的狹義的概念。
二、對于磁州窯研究主題的分類
筆者根據掌握的磁州窯的相關資料,將除去遺址調查及發掘報告的磁州窯的相關研究分為以下七類:
(一)綜述及歷史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為秦大樹發表在《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的《簡論觀臺窯的興衰史》,將觀臺窯的燒制過程分為初創期、發展期、繁榮期和衰亡期四大階段來介紹觀臺窯的發展、變化。綜述類的研究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豐富而不斷充實完善,因此在1958年對觀臺窯址的發掘之前,是沒有足夠的資料展開此類研究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此類研究逐漸增多,并且出現了分朝代的更加細致的綜合研究。
(二)特定器型研究。此類研究中最多的便是對瓷枕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包括館藏瓷枕的介紹;瓷枕的造型與裝飾藝術概論;其上的詩詞及書法、繪畫;“張家”造枕等。此外磁州窯的瓶類器物如梅瓶也是一個研究的焦點,主要探討的問題有瓶類的分型分式、器型演變、裝飾手法及胎釉、功能作用等。但也應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于瓷枕的研究雖多,但大都停留在表面,對瓷枕的燒制工藝及地點、分銷路徑還應有更加細致的研究。
(三)裝飾品種研究。分為對釉色和對具體裝飾手法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對白釉剔花、白地黑花、紅綠彩、黑褐色彩瓷、彩繪牡丹紋、翠藍釉等裝飾手法的研究上。此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但還需科技考古手段的介入使之更加深入。
(四)藝術鑒賞及文化現象研究。包括了對磁州窯器物上的書法、繪畫、詩詞等方面的鑒賞研究及磁州窯相關的民間文化現象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和文學史、藝術史及民俗學聯系在一起,極大的拓寬了磁州窯的研究范圍。
(五)科技分析研究。代表是李虎侯對磁州窯古瓷中微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1]研究目的為整理出瓷片標本微量元素含量變化的規律,并通過這些規律來尋找器物的地方特征和時代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傳統的地層學和類型學研究方法,科技分析雖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又由于精確操作的嚴格要求往往難以達到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誤差問題,有待后來人解決。
(六)關于相關學術定義的研究。相關的研究包括對“窯系”這一概念的批判性研究以及對磁州窯民窯特色的研究。此類研究建立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之上,更近一步對磁州窯做出了詮釋。
(七)與其他瓷窯的關系研究。通過對古代瓷窯的發掘和研究,我們發現各地窯場的產品種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入宋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生產,同時各個窯場之間的交流頻繁,相互模仿的情況尤為多見。這樣的情況,為我們區分不同窯場的產品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研究磁州窯與其他窯場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磁州窯與定窯,磁州窯與當陽峪窯的關系上;當然,與其他窯場如淄博磁村古窯、魯山段店窯、江西吉州窯等瓷窯的關系也有涉及。
三、不同時期對磁州窯的研究
秦大樹將對磁州窯的記載和研究分為明代初年到二十世紀初;二十世紀初到五十年代末期;五十年代末期以后三個階段。[2]筆者認為根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研究狀況,還可以細分為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末至今。其中以1987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對磁州觀臺窯址的發掘為標志劃分,此后磁州窯的研究成果不但數量上大大增加,而且涉及面更廣,并有向縱深方向發展的趨勢。至于分期的原因,多是新遺址的發現和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開展。關于磁州窯的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代人曹昭所撰的《格古要論》中,關于其中“素者價高于定器”不同的版本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宋已大量生產的瓷窯待到明代才有記載,可知在當時磁州窯是不為知識分子重視的,由此也體現了磁州窯的民窯特色。“對磁州窯的重新認識和對其研究熱潮的興起發端于本世紀初宋代鉅鹿古城的發現。大批宋代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人們尋找這些瓷器窯口的熱情。”[3]出版了李詳耆、張厚璜輯的《鉅鹿宋器叢錄》。此期國內學者主要是針對鉅鹿遺址出土的個別器物做描述性的工作,并沒有深入的研究。考古工作也僅為對個別窯址的報道及調查,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葉麟趾根據傳聞報導的東艾口窯和1951年陳萬里調查發現的觀臺窯。由于此期資料稀少就談不上對磁州窯的全面認識,更逞論對磁州窯風貌特征的把握,但突出的一點是赫勃遜等學者“磁州窯型”概念的提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推動磁州窯研究的標志性事件便是195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配合引漳灌溉工程對觀臺窯址進行的小規模發掘并發表了簡報。相關的考古工作還有1960-61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觀臺窯遺址的大規模發掘及1964年故宮博物院李輝柄以邯鄲市觀臺鎮、東艾口村及磁縣南部的冶子村為重點的調查。此期關于磁州窯的研究,首先在數量上就較前一期大量增加,學者們以實地發掘資料和較為詳細的調查資料為基礎,對磁州窯的產品種類、器型、釉色及裝飾手法、藝術特色等進行了研究,對磁州窯諸窯的自身特色、燒造歷史及與周邊瓷窯的關系等也做出探討。國外學者中長谷部樂爾的成就較為突出,他著有第一部研究磁州窯的專著《宋代的磁州窯》。此期,磁州窯的面貌基本清晰,已有較為成熟的綜合性論述。但所做田野工作還不夠細致,還有待后來的正式發掘來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