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技能論文
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音樂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不再是單一的發聲、視唱、節奏、學唱歌曲它正隨著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變化的更加豐富多彩。其中包括了人文主題、知識技能、音樂風格三條線索的各種內容。縱觀各冊音樂教材的內容,人文教育是條大的主線,音樂知識技能隱含在里面,不同風格體裁的音樂作品穿插在里面,是兩條暗線。我們如果把這三個概念搞混,那就會在課堂上出現明明感覺思路是對的,可是上出來的課卻總是“前言不搭后語”的現象。因此,弄明白三者的概念及其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1人文主題的概念
人文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我國《辭海》中就這樣寫道“: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百度百科上這樣介紹“:人文涵蓋了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重視人的文化”,這一句話鄙人覺得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謂賓結構,強調“文化”。第二種是名詞結構,強調“人”。但不論哪種解釋,都脫不開文化與人。真正的教育也應該以人為出發點,把發展人的素質,提高和擴展人的價值看作教育活動的軸心和歸宿。在花城版十一冊教材“校園歌曲”一單元中,根據小學生即將畢業的時段,以一首校園歌曲《校園里的小白楊》,來表達學生對小學時光的回憶和留戀。一首《外婆的澎湖灣》表達了對美麗的外婆的澎湖灣可愛家園的贊美之情,同時也勾起了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想。這就在無形當中培養了學生的情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音樂知識技能的概念
音樂知識技能在音樂學科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人們感知音樂是通過音樂語言為中介來實現的。音樂語言由其自身特有的語言——旋律、節奏、曲式結構、和聲等許多要素構成,并以多種方式結合成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塑造音樂形象,揭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情感的反映。“識譜”是學好音樂課的基礎“,視唱、視奏”是邁入音樂之門的引路人。如果音樂課只單純地教學生唱歌,只教學生唱歌詞而不唱“樂譜”,這就好比語文課的識字教學只教學生說話,而不涉及“文字”一樣。記錄語言用文字,記錄音樂用樂譜。換言之,人們感知音樂是通過音樂語言為中介來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離開“樂譜”這個中介,就無從談人們對音樂的感知,更無法涉及人們對音樂所應具有的表現能力。
3音樂風格的概念
在音樂范疇,風格指的是各種音樂要素——旋律、節奏、音色、力度、和聲、肢體和曲式等富有個性的結合方式。這些要素的特殊結合方式能產生一種顯著的或獨特的音響。音樂風格隨著歷史時期的更替而不停地改變著,但是這些改變是持續的。我國的國粹京劇由明代的昆曲發展而來,后經道光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昆腔、徽腔,四平調、梆子腔等大融合,讓京劇發展上了一個大臺階。后經徽腔、昆腔、秦腔合流,正式形成了京劇。音樂風格也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民族音樂尤其如此。復雜的地理環境與多樣的人文背景造就了民族音樂豐富的內容與多彩的藝術個性。青海“花兒”曲調豐富,音樂高亢、悠長、爽朗。陜西“信天游”,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具有濃厚的抒詠性。
4三者間的辯證關系
音樂新課標確立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注重音樂實踐的理念,強調音樂審美和情感體驗。那我們在課堂中應怎樣看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呢?
(1)人文主題、知識技能、音樂風格三者應該有相互對立的一面,是不能混淆的。人文主題強調人與文化。知識技能強調樂理知識,唱歌技巧等,音樂風格重視音樂本身。如果把人文主題相同而音樂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強扭在一起,顯然是不行的。有一節課是欣賞管弦樂曲《剪彩波爾卡》,這節課讓我深受啟發。關于這這節課課本上有個聽賞提示,內容是:為紀念某鐵路通車,作曲家寫下了這首帶有描繪色彩的《剪彩波爾卡》。于是有位老師就根據這條提示在拓展部分安排了欣賞韓紅的《天路》。于是學生就被老師從遙遠的奧地利波爾卡民間舞拽到了中國的西藏流行歌曲。是的,兩首歌曲都是為了紀念鐵路通車,但是風格卻有天壤之別,怎么可以放在一起講呢?顯然這位老師沒有弄清人文主題和音樂風格的區別。
(2)人文主題、知識技能、音樂風格三者是統一相互滲透的,決不能片面強調一點,忽視另外兩點。在一堂音樂課里面,人文主題是明線,知識技能和音樂風格是暗線。有時候人文主題和音樂風格相連,音樂風格又與知識技能緊密聯系。只注重明線,沒有知識與技能,就無法深入理解音樂作品。沒有音樂知識技能內容,忽視音樂教育的特殊性,實施音樂教育就成了空中樓閣。但如果過分的強調知識技能和音樂風格,沒有了明顯人文主題,音樂課堂會表現為知識的掌握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過分的強調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把本應是生動而鮮活音樂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音樂理論課、專業技巧訓練課,使學生喪失了音樂學習的興趣,音樂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
(3)人文主題、知識技能、音樂風格三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進而把握作品的音樂風格,更好地領略作品的人文主題。貝多芬,德國音樂家,古典主義音樂的終結者,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的頂峰之作。歌曲《歡樂頌》在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里出現,由于《歡樂頌》旋律簡單易記,同學們無一不會唱,也因此,同學們記住了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愛”,也因此同學們記住了法國大革命。一節好的音樂課,都能很好的緊扣主題完成教學目標。如果不能,就好比學生寫作文,再怎么語言生動優美,不扣主題都是白搭。這就需要音樂老師的統籌安排,恰當選擇。人文主題、知識技能、音樂風格在一堂音樂課里,缺一不可,三者都有各自的分量和作用。人文主題是牽引,知識技能和音樂風格是重要學習內容,只有正確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成功的完整的上好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