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建筑論文
一、前言
建筑垃圾一般是指在建設過程中或舊建筑物維修、拆除過程中產生固體廢棄物。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所產生的垃圾各種成分的含量雖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剔鑿產生的磚石和混凝土碎塊、打樁截下的鋼筋混凝土樁頭、金屬、竹木材、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料、各種包裝材料和其它廢棄物等組成。據有關資料介紹,經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廢渣就會產生600t。若按此測算,我國每年僅施工建設所產生和排出的建筑廢渣就有4000萬t。
二、國際建筑垃圾處理與綜合利用概況
建筑垃圾中的許多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的,如廢鋼筋、廢鐵絲、廢電線和各種廢鋼配件等金屬,經分揀、集中、重新回爐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種規格的鋼材;廢竹木材則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磚、石、混凝土等廢料經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漿、抹灰砂漿、打混凝土墊層等,還可以用于制作砌塊、鋪道磚、花格磚等建材制品。可見,綜合利用建筑垃圾是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有效途徑。在這些方面,日本、美國、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的許多先進經驗和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由于國土面積小,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將建筑垃圾視為“建筑副產品”,十分重視將其作為可再生資源而重新開發利用。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規范》,并相繼在各地建立了以處理混凝土廢棄物為主的再生加工廠,生產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其生產規模最大的每h可加工生產100t。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資源重新利用促進法》,規定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木材、金屬等建筑垃圾,必須送往“再資源化設施”進行處理。日本對于建筑垃圾的主導方針是:①盡可能不從施工現場排出建筑垃圾;②建筑垃圾要盡可能的重新利用;③對于重新利用有困難的則應適當予以處理。東京都在1988年對于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就已達到了56%。美國政府制定的《超級基金法》規定:“任何生產有工業廢棄物的企業,必須自行妥善處理,不得擅自隨意傾卸”。
總體來講,這些國家大多施行的是“建筑垃圾源頭削減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對于產生的建筑垃圾則采用科學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資源的功能,如美國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術,可以回收利用再生舊瀝青路面料,其質量與新拌瀝青路面料相同,而成本可降低,同時節約了垃圾清運和處理等費用,大大減輕了城市的環境污染;對于已經過預處理的建筑垃圾,則運往“再資源化處理中心”,采用焚燒法進行集中處理,如德國西門子公司開發的干餾燃燒垃圾處理工藝,可使垃圾中的各種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凈地分離出來,再回收利用,對于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燃氣則用于發電,每t垃圾經干餾燃燒處理后僅剩下2~3kg的有害重金屬物質,有效地解決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問題。
三、我國建筑垃圾處理與綜合利用現狀
我國全國人大于1995年11月通過了《城市固體垃圾處理法》,要求產生垃圾的部門必須交納垃圾處理費。這是從我國國情和現有技術條件考慮,在現階段采取的一種限制建筑垃圾大量產生和排放的有效措施,但應該看到這種收費辦法,并不能從根本上堵住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的源頭。筆者認為,我國目前應抓緊開展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①國家和建筑施工企業應投入資金,立項開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深入研究與開發;②國家有關部門應在全國建筑施工企業中,對每萬平方米建筑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的數量狀況,進行一次大范圍的定量定性綜合調查統計,依此制定相應的建筑垃圾允許產生數量和排放數量標準,并將其作為衡量建筑施工企業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
近些年來,上海、北京等地區的一些建筑公司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市中心的“華亭”和“霍蘭”兩項工程的幢高層建筑(總建筑面積13萬m2,均為剪力墻或框剪結構)的施工過程中,將結構施工階段產生的建筑垃圾,經分揀、剔除并把有用的廢渣碎塊粉碎后,與標準砂按1∶1的比例拌合作為細骨料,用于抹灰砂漿和砌筑砂漿,砂漿強度可達5MPa以上。共計回收利用建筑廢渣480t,節約砂子材料費1.44萬元和垃圾清運費3360元,扣除粉碎設備等購置費,凈收益1.24余萬元。1992年北京城建先后在9萬m2不同結構類型的多層和高層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回收利用各種建筑廢渣840多t,用于砌筑砂漿、內墻和頂棚抹灰、使用面積達3萬多m2,節約資金萬余元。通過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這兩家建筑施工企業不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還促進了施工現場的文明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在施工現場只需配置1臺或數臺粉碎機,即可將建筑垃圾中的廢渣就地處理、就地使用完,大大減輕了外運負擔。
2009年以來,河南省濮陽市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在濮水公園進行堆山造景,90余萬立方米垃圾變身美麗山景,多年來產生的建筑垃圾95%以上被利用。這也為當下的建筑垃圾處理與綜合利用工作提供了一條有益的思路。由此可見,綜合利用建筑垃圾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當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