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產資源論文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水產品市場異常活躍,人們已不再滿足于“食有魚”的基本需求,而是轉向“多吃魚、吃好魚、吃鮮活魚”的方向,這為我國名特優新水產品的養殖事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另外,隨著我國漁業產業結構、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以及外向型的發展,傳統養殖種類的市場價格穩中有降,養殖生產的比較效益也隨之下降,而名特優新水產品的價格卻穩中有升,使得其養殖生產逐步成為水產養殖業的新熱點。因而,近十多年來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國外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馴化、試養工作。
一個好的水產養殖良種的推廣應用,不但可增加市場上水產品的花色品種,滿足各界消費者們對高檔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豐富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而且因這些品種大都有生長快,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的優良經濟性狀,不但會起到增加水產品產量的作用,并且因市場條件好,附加值大,可給養殖生產者提供豐厚的利潤。因此說,有效組織推廣名特優新水產品的養殖,對我國水產養殖結構的調整,穩步發展水產養殖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我國國內可供養殖的優良種類是否都已開發完畢?從國外引進的種類是否都適合在我國養殖,并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何?國外引種與國產種類的開發相比,從經濟角度而言,哪種方式更為有利?目前的引種管理工作是否科學與合理?等等一系列問題一直未引起有關部門和人士的高度重視,因此,在以往國外水產種質資源引進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有的問題還很嚴重,所有這些務必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盡快研究制定解決辦法。
一、國外水產養殖良種的引種概述
我國國外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試養工作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早在1957年我國通過民間渠道,從越南引進安南魚(莫桑比克羅非魚);1959年,我國政府接受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贈送的原產于北美洲的虹鱒魚發眼卵5萬粒和稚魚6000尾,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試養;其后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停頓,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外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工作始納入水產管理工作科技議事日程,并開始大規模引種;特別是90年代,引種工作異常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共從國外引進水產養殖良種近140多種,其中魚類占70%多。二、國外引進良種的國內推廣情況在目前已引進的近140多個種類中,只有20%左右已推廣應用于養殖生產中,并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余種類均不了了之。2001年引進品種的養殖產量情況為,各種羅非魚67萬t。南美白對蝦近20萬t、歐洲鰻10~12萬t、羅氏沼蝦約13萬t、海灣扇貝和蝦夷扇貝約為60多萬t、虹鱒(包括金鱒、硬頭鱒)6000t、加洲鱸魚2~3萬t、淡水白鯧2萬多t、斑點叉尾魚回5~6萬t、牛蛙和美國青蛙1萬多t、鮑魚800多t、鯰魚3~4萬t、條斑紫菜3000多t,此外,大菱鲆、大口胭脂魚(牛鯉)、金鱸、銀鱸、條紋鱸、淡水鯊類等種類也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量。所有種類的年產量約達100萬t左右,但可供出口的種類并不多,除羅非魚、條斑紫菜、鰻魚的出口量較大外,其它種類基本沒有出口。
三、引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20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引進國外水產種質資源的工作進展較快,在科研方面也先后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生產中發揮了較好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甚至是很嚴重的問題。
(一)重復和多次引種現象嚴重
因我們的國外種質資源引進管理工作還不夠規范,沒有統一的引種管理渠道,而是由各地根據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及渠道自行聯系,自行引進,往往造成同一種類由不同地方、不同單位重復引進。如虹鱒魚,就先后從日本、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多次引進。羅非魚的引進也多達5~6個國家等等。多次引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們引種后的保種及種質提純復壯工作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一個種類引進后不久就失去了原有的優良經濟性狀,即種質退化,而不得不再次引進;或因引種量少,需求量大以及引進后的擴種能力有限,不足以滿足社會生產之需求,而不得不再次引進。如羅非魚的引進多達10余次,斑點叉尾魚回的引進也多達5次等等。
(二)引種檢疫工作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雖然在日常的引種工作中也履行了動物檢疫的程序和手續,但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檢疫部門缺少水產專業技術力量;二是水產專業部門被排斥在檢疫管理部門之外;三是民間走私性引種量過大,根本不經過檢疫。因此,致使許多原產區特有的病原體被攜帶入境。如虹鱒魚的造血器官壞死病毒、肝胰臟壞死病毒,斑節對蝦的肝胰臟壞死病毒、細小病毒,斑點叉尾魚回病毒。南美白對蝦拖拉病毒等都已傳入我國。
(三)缺少引種后的統一管理
到目前為止的實際情況是各地、各單位自行引種,自行試養,自行擴散。許多種類引進后往往多年而未能產生應有的效益,或僅限于局部地區推廣應用。對于這一問題目前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已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國家級引種育種中心,與有關部門聯合建立檢疫隔離點,實行推廣準入制度等。
(四)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
許多種類之所以引進后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缺少必要的信息研究機構,對所引進種類的生物學特性、適應性、國外養殖科研與生產現狀等技術資料掌握不充分,抱著引進來試試看的想法頗為普遍,造成了許多浪費。
(五)因管理不嚴而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
為防止外來物種對我國故有水域中水生生物構成及生態的影響,防止基因污染,保持我國自然水域中生物和種質資源的多樣性,按國際慣例,應對引進物種在進港之時即開始實施嚴格地隔離檢疫、保存等處理措施。但由于管理的不嚴格性及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程度認識上的不足,至使一些對我國自然生態影響較大的外來種類已經進入自然水域,如前不久已廣泛報道的食人魚(食人鯧),另外還有革胡子鯰、美國紅魚、南美白對蝦、克氏螯蝦、福壽螺等;有的已對環境造成很大危害,如早期引進的水葫蘆已在許多水域成為災害,要花巨額資金加以清除,既浪費了人力,又浪費了財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