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傳播
新聞,作為信息傳播的方式之一,是以文化大環境為背景的,在新聞制作過程中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新聞的文化內涵與其所處的文化大背景之間的關系,是融合還是沖突、乃至是隔離或若即若離,直接決定了新聞傳播的有效、微效還是無效。以大眾傳媒為載體進行傳播的軍事新聞,其傳播對象無論是部隊官兵還是社會大眾,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觀念。換言之,軍事新聞無論在國內傳播還是在國際傳播,其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因此,必須在軍事新聞采寫過程中貫徹文化融合的理念,將適當的軍事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乃至世界先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軍事新聞與受眾在文化層面上保持一定的接近性,讓受眾更容易、更樂于接受軍事新聞所要傳播的信息與觀念。
一、文化融合是實現軍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內在要求
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方式主要有三種:物質流、人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信息流通過符號系統傳播社會文化,它的最重要的現實形態表現為縱橫捭闔、尺幅千里的新聞媒介傳播。我們常見的新聞中,不僅僅包含著新近發生的事實,也還或多或少、或明顯或潛在地包含著歷史、地理、科技、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豐富多樣的文化知識。而新聞的話語表達方式更是與新聞記者所具備的認知能力、知識結構、語言能力等文化素養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息息相關。無論是文字還是音像,都處處承載著文化,傳播著文化。軍事新聞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味”,是由軍事新聞的本質屬性、任務特點決定的。軍事新聞反映軍事活動,因此,軍事新聞的文化底蘊抑或是文化格調,必須是高亢、昂揚、雄壯、威武、豪放、剛健,猶如催人奮進的號角,充滿陽剛之氣。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軍事新聞的受眾是形形色色的,并不局限于軍營內部。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軍事新聞要走向世界,進行跨文化傳播,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軍隊和中國軍人的形象,這就要求軍事新聞要綜合考慮不同受眾的文化接受心理,才能實現有效傳播。所謂軍事新聞的文化融合,就是要充分認識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立足于軍事新聞最本質的文化格調,將其他文化與軍事文化的共同之處融入到軍事新聞的選題、策劃、采寫中,使軍事新聞以最大的包容性涵括更多的文化信息,滿足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需求。
二、文化融合促進和推動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
軍事新聞中包括的文化因素越具有普遍性和時代性,越能夠打動人心,軍事新聞作品也就越容易獲得受眾的認可。
1、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彰顯軍事文化魅力,實現軍事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雖然當前社會上關于大眾文化的是非爭論不斷,但是有一點不容否認,那就是大眾文化以其商業性、時代性、大眾性的特點,滿足了社會發展需求,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作出了巨大貢獻。軍事文化作為專業性較強的文化種類,要想獲得廣大受眾的肯定,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就必須學習借鑒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式,融合大眾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努力使軍事文化大眾化。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賈永認為,新聞報道要具有一定的商業理念,把讀者視為記者的“上帝”,不斷推出更新、更好的服務,才能留住讀者,贏得讀者的信賴。這樣的理念與大眾文化的理念可謂不謀而合。在新聞實踐過程中,賈永通過他獨特的新聞思維和視角,深入挖掘軍事行動、軍隊建設、典型人物中的文化色彩,以一種大眾化的、人文化的眼光關注軍事新聞中能夠引起社會大眾關注的成分,既擯棄了大眾文化商業化的媚俗特點,保持了高格調,又運用了大眾化的手法再現了軍事文化,成功地打破了軍事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藩籬。他采寫的《愛的禮贊》與《我黨我軍宗旨的模范實踐者———李國安》等稿件,均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2、用國際眼光反觀傳統文化彰顯民族精神,實現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的融合。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在歷史長河中代代相承的精神財富,既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一切偉大民族所崇尚的精神追求。盡管各國軍隊的性質、治軍理念、軍人素質等各不相同,但是在繼承人類社會共同精神的追求上,卻具有共通性。進行軍事新聞傳播,就要具有一定的國際思維,用國際眼光反觀軍事工作、軍事典型和軍事事件中所能展現出來的人類社會共同的生存準則、精神追求,這樣的軍事新聞作品反映出來的中國軍隊、中國軍人形象才能更好為世界所認可。賈永說:“我從事軍事記者職業以來,恰逢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發生重大變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力度也不斷加大的時代,在全球化從初露端倪到形成大勢的過程中,我也在不停地思考、實踐,探索著一名軍事記者在全球化時代的角色定位,一步步地深化自己對全球化視角的認識和實踐。”1991年,在參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報道中,他對當時國際背景作了深刻思考,針對一些外國政客和媒體對中國尤其是西藏的人權狀況的無理指責,立足于中國政府在促進西藏社會發展、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西藏人權狀況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發現并提出了連通內地和西藏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地圖上正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從而寫出了反響強烈的長篇通訊《壯美的人證》。它用一個個事實告訴世人:為了修筑這兩條路,4000個英靈化作了生命的路基;為了守護這兩條路,1400個年輕生命永遠地留在了莽莽高原。現在,這兩條路構成了西藏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被西藏人民稱為“彩虹”和“金橋”,成為他們心中“托起太陽的哈達”。這篇稿件被稱為批駁西方“人權衛士”的檄文,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化思維。
3、創新新聞理念彰顯軍事新聞的美學特征,實現剛性文化與美學文化的融合。有人說,軍事新聞好寫,因為部隊的高度穩定性,使軍事新聞具有重復性、規律性;同時,軍事新聞又難寫,難在不容易寫出新意、寫出美感。而缺乏新意和美感,也成為軍事新聞作品寫作的“瓶頸”。有人認為,和平時期的軍事報道,一定要努力超越軍事報道本身,著眼于英雄主義、崇高的美與愛,這些具有超越時空、國界和民族的概念,喚起人們更高層次、更深意義上的追求與思考。在《生死行程六萬里》不到3000字的稿件里,從開篇的“路,穿越絕壁”,到結尾時小女兒寄來的對路的稚氣而感人的歌詞,用一條路,串起了整篇報道,全面展現了邊關軍人的可敬可愛。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雙重的審美情感力透紙背:崇高而雄偉,熱烈而奔放,體現出政治自覺、主流意識和歷史精神,力展陽剛豪放的磅礴氣勢;同時,優美而沉靜,和婉而細膩,凝聚著人文哲理、平民意識和現實觀照,營造出柔情萬端的多彩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