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傳播
所謂國際新聞報道,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劉笑盈教授有這樣一個定義:“國際新聞是超越了國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聞,或者說國際新聞是新聞在國際間的流動。國際新聞包括外國消息(國際報道),也包括對外傳播,還包括國際性新聞機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國際性新聞。”這個定義比較客觀地概括了國際新聞的內涵和范圍,并包含了當今國際新聞傳播活動的三種主要形式,即國外新聞向本國的報道、國內新聞的對外報道以及國外新聞面向國際的報道。按照傳統,這種職能除了中央電視臺,其他地方衛視幾乎不承擔。一是沒有接觸第一手國外新聞的條件,二是沒有跳出本省看世界的能力。然而近幾年,地方臺一改過去“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紛紛介入國際新聞報道。如東方衛視《東方夜新聞》、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云南衛視《新聞視野》、湖北衛視的《長江新聞號》等等,這些新聞欄目不約而同地關注國際新聞,解讀國際時事,在電視界對國際事件發聲,以高調的姿態表明自己的國際視野。
一、受眾需求的必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觀眾全球化意識日益加強,他們渴望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新變化、新發展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這就給媒體的國際報道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國際新聞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一種無法阻擋的歷史大趨勢,它的時效性越來越強,內容越來越多樣,滲透力越來越大,擴散面越來越廣。伴隨著中國以成熟的大國姿態走向世界,國際新聞報道越來越受到電視媒體的重視。一方面,崛起的中國海外利益擴大,國際事務中涉及中國的部分增加,以往純粹的國際新聞中同中國有利益牽扯的內容也隨之增加,觀眾們觀看的心態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國人也希望通過國際新聞知道外界如何看中國,想了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中國在世界人民眼里是否具有與之相稱的大國地位。正是這種觀眾的訴求,讓國際新聞越來越受到地方電視媒體的重視。從以往的中央電視臺國際新聞報道的“一枝獨秀”到地方電視臺紛紛跟進、各展所長,電視國際新聞的傳播具備了更為豐富的視角和內容。
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
在全球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浪潮中,現代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在讓這個世界真正變成一個麥克盧漢預言的“地球村”。媒體對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同步直播成為可能。“地球村”的標志是國際傳播的影響力開始波及全球每一個國家、機構和個人,其影響面包涵國際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在此時代背景下,國際新聞傳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影響著國際交往以及國家之間的理解,成為左右國際輿論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國家信息軟權力系統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新聞面臨著新的重大飛躍,并且給我國新聞界帶來嚴峻的挑戰。
三、媒體競爭的必然。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流媒體技術應運而生。流媒體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報刊、互聯網以文字內容為主導的傳播模式,由單純靜態的文字、圖片的傳播,發展為動態的音頻、視頻的傳播。新興媒體的發展同樣也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電視媒體播出渠道壟斷地位正在被打破,從全球媒體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市場看,新媒體也正在蠶食傳統媒體的奶酪。傳統電視媒體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在人才、資源、版權、轉播權等方面的積累,使其比眾多新媒體具備更雄厚的實力基礎,媒體競爭進入挑戰與并存的時代。據有關專家分析,電視媒體內部具有絕對不可模仿的媒體硬件資源(包括媒體最新技術、設備、資源規模度和媒體網絡覆蓋面積等)和媒體軟件資源(包括媒體技術人員、營銷管理隊伍、欄目和頻道品牌等),以及通過對兩者的優化整合營銷而使得電視媒體足以應對市場競爭的獨特能力。擁有這些優勢,面對市場的競爭,傳統電視媒體怎會拱手讓出日益炙手可勢的國際新聞這塊奶酪?越來越多的地方衛視在分析收視率、在作出的市場調查的同時認識到這個問題,在大家紛紛提出新聞立臺的宗旨背景下,國際新聞欄目越來越多地呈現在熒屏上。
四、國際社會發展的必然。
由于西方勢力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占據著強勢的統治地位,以致于西方的媒體在國際上也處于強勢地位。他們的新聞、言論、觀點每時每刻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處于其媒體輻射之下的受眾。他們用片面的報道,不斷剝奪著世界人民接受平等新聞信息的權利,這種媒體的力量,美國稱之為巧實力之一。美國的國務卿希拉里說,美國外交必須充分使用“巧實力”(Smartpower,又譯明智力量),這些“巧實力”涵蓋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巧實力”就是綜合“軟實力”(softpower)和“硬實力”(hardpower)而形成有益于本身亦有利于別國的戰略愿景。哈佛大學甘?迪政府學院講座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Nye)數年前創造了“軟實力”和“硬實力”這兩個名詞,從此流行于全球政界、學術界和媒體。所謂“軟實力”,即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學術、教育、藝術、法律和制度;西方勢力正在充分利用這一“軟實力”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愚弄和打壓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際新聞傳播素有重視對外宣傳的傳統,但從未如此深刻地認識到軟實力的巨大作用。中國政府希望文化產業成為中國“軟實力”的基礎,增強中國的民族自豪感,讓外國人了解并折服。有關學者認為,軟實力能在兩個方向上產生作用。一是,它能在最大范圍內傳達對一國文化的強烈認知感。美國的軟實力建立在美國的歷史、自由,以及從李維斯(Levi’s)牛仔褲、到好萊塢和iPhone等一系列文化圖騰的基礎之上。二是,它讓外國人希望生活在美國夢當中。一些人會到美國旅游,一些人會在美國工作,更多的人會在他們的家鄉穿美國的衣服、聽美國的音樂、看美國的電影。這種軟實力的影響絕大多數是通過媒體的傳播起效,這也便成了中國各級媒體的時代使命。2011年10月,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共全會歷史上首次以文化為主題作出的決定,提出文化強國的口號和目標,在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感召下,地方傳媒理所當然要轉換視角,改變思路,迎接全球化的挑戰。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是哪一級的媒體,在正確定位之后,都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日益快捷的信息報道中,發出自己獨特聲音,樹立自己獨特的形象,開辟一條自我生存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