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學科教育
動物細胞工程學是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原理與方法,在細胞水平研究改造生物遺傳特性,以獲得具有目標性狀的細胞系或生物體的有關理論和技術的學科。它是一門現代生物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1]。筆者根據幾年的實踐探索,從“動物細胞工程”學科特點出發,對其課堂教學進行一些改革,以期提高“動物細胞工程學”的教學水平,適應新形勢下學科發展的需求?,F將教學改革實踐和體會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改進教學手段,實現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
《動物細胞工程學》是一門綜合性強,較為抽象、難懂的學科,傳統的“黑板+粉筆”的課堂講授已經不能滿足新教改形勢下對動物細胞工程學教學的要求。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高等院校的教學活動中[2]。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更多的圖片信息以便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或者可以制作或下載相關動畫以加深印象。比如我們在講雌雄配子的受精過程這一節時,可以先給學生制作一個動畫,讓學生對卵子排出過程,受精的位置,以及受精后胚胎的早期發育等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展開來講解每一個過程中卵子和精子所發生的生物學事件。我們也可以將相關的實踐內容錄像,然后在課堂上以視頻的形式給大家放映,比如采卵過程,胚胎移植過程等,這樣更便于學生對此節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多媒體技術通常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甚至動態演示,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可將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既方便了教師講解,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多媒體教學也有一定弊端:如信息量太大,使老師忙于快速滾動鼠標,學生的思維常常跟不上;有些老師在制作幻燈片課件時,將太多文字展示出來,不能做到簡單明了,提綱挈領;有的老師則過分關注技術手段,對聲音、動畫特效愛不釋手,這些往往和教學內容關系不大,學生容易眼花繚亂,甚至產生注意力疲勞。傳統的的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清晰明確,學生更容易把握重點,有利于引導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為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手段上采用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同時結合傳統的黑板書寫、即興發揮等方式進行講授。這樣可以有效地放緩講課速度,給學生留出思考空間;同時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活躍了學習氣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內容大多局限于一本教科書,雖具系統性,層次感,但《動物細胞工程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知識信息量增長迅速,更新快,教科書往往表現出明顯的空間上的不足和時間上的落后。高等院校的現代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科前沿知識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知識的教學,這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能力培養極為重要。為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未來發展的知識信息,培養創新性思維模式,教師首先應該掌握本學科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并且及時的將這些動態、研究成果及亟待解決或攻關的科學問題在教學內容中反映出來[3]。例如:我們在講述干細胞這一章時,向學生介紹了日本科學家Yamanaka通過向小鼠成纖維細胞中轉入四因子誘導其成為多能性干細胞。這是干細胞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但同時也應該向學生介紹,誘導多能干細胞研究中也仍然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誘導效率低下、移植后有癌變風險等。教師在制定教學大綱時,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和內容來制定,應該在教材基礎上靈活的加以整理和調整,適當的刪減教學內容。比如,如果授課對象具有細胞生物學基礎,我們就可以刪減細胞學基礎這章節的內容。在講述轉基因動物這一章時,除了講授基本概念和轉基因的制作方法外,可根據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存在問題以及本實驗室的相關科研項目安排一次專題講座,解決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科研選題,確定研究技術路線,試填科研申報書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能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看待所學知識,具有活學活用的能力。
3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研究永恒的課題,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稱教學是“把一切事物教給全部人類的全部藝術”。優秀的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藝術家”。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最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達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在傳統的《動物細胞工程學》的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只是單向傳授,學生在課堂上也只是被動的聽與記,上課“滿堂灌”的現象較為普遍。這樣的教學只能調動老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易疲勞,教學效果不理想。針對此現象,我們勇于突破,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效果顯著改善和提高。
3.1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授課是啟發式教學的中心環節之一,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每章節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可能存在的難點和疑點,有線索、有重點地進行啟發式的講授[4]。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上接受到生動的知識教育,又能啟發其舉一反三,進行后續的自學和討論,并能及時將所學歸納總結。比如我們在講卵子發生時,先提問學生精子的發生過程,講授完卵子發生后,再讓學生自己比較并總結二者的異同點。在轉基因動物這一章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回顧胚胎移植的技術方法和現階段生產克隆動物的主要技術路線,然后著重向學生介紹核移植法生產轉基因動物的技術路線,通過這樣的啟發,學生更容易理解克隆技術是轉基因技術的基礎,胚胎移植又是實現后兩者的必要過程。課后再讓每位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生產帶有某基因的轉基因動物的技術路線,并思考轉基因動物的應用前景和現存的技術問題。這樣的啟發式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也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更好的預見當今生物領域的發展態勢,有的學生甚至提出了在轉基因動物生產中提高外源基因表達效率的具體實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