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一、當前糧食生產形勢
(一)糧食產量連續八年增長
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7000多萬噸,自2004年以來實現連續8年增產。此次的八連增是建立在耕地不斷減少、產量基數很高的情況下實現的,來之不易。糧食產量“八連增”正是源于國家從2004年開始連續八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問題、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我一直堅持認為,宏觀政策仍是影響中國糧食生產的決定性因素。中央關于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加大對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四項補貼的財政投入和重點扶植糧食主產區的政策直接激勵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注意到,近幾年,在我國的糧食生產一直保持增長的態勢下,糧食進口卻在不斷增加,糧食價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的現象,這表明我國糧食供求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今后,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是否還能保證進口穩定增長,我國的糧食儲備數量在關鍵時候能否滿足平衡市場的需求,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二)國內糧食價格受成本推動持續上漲
近幾年,糧食價格上漲較快。與此同此,市場糧食供給依然充足,并未出現短缺。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來自生產成本上漲,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升使得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和柴油等農業生產要素的生產成本增加,農民種糧成本上升。為了保證讓農民種糧不虧本,國家不斷提高糧食保護價以維護農民利益。因此,本輪糧價的上漲主要由成本上升所決定。
(三)糧食進口數量逐年遞增
雖然國內糧食實現連續8年增產,國內小麥和稻谷供求趨于平衡,但國內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卻不能得到有效滿足。2010年,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大豆5480萬噸,比2009年多進口365萬噸,增長7.2%;進口玉米157萬噸,比2009年進口數量激增17倍多。一般認為大豆是油料作物,進口大豆對我國糧食的自給率不構成影響。但是,大豆只有20%左右作為油料使用,80%的豆粕在我國作為飼料糧使用了,相當于進口了4000萬噸的飼料糧。算上大豆,我國目前糧食自給率已下降到90%左右。同時2010年我國進口玉米數量也大幅度增加,表明目前我國飼料糧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維持國內市場糧食的基本供需平衡。2010年進口了5000多萬噸大豆和100多萬噸棉花。如果主要種植大豆的國家遭受大的自然災害,大豆產量會急劇下滑,國際市場大豆供給數量將大幅度下降,或是因為貿易沖突、政治爭端等原因影響中國的大豆進口,中國該如何保證5000多萬噸大豆的供給?這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
二、國內糧食需求的變化
一方面,糧食需求絕對數量持續上漲。在我國人口自然增長達到拐點(大約在2030年左右)之前,糧食消費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引起糧食需求量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消費結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均肉、禽、蛋、奶等食品消費量明顯增加,口糧消費量則不斷下降。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數量(貿易糧)已由1978年的134公斤降至2008年的77公斤,降幅為42.5%,年均下降1.8%;農村居民人均口糧消費數量(原糧)由1978年的257公斤降至2008年的199公斤,降幅為22.7%,年均下降0.85%。我們做過一個測算,從口糧消費總量看,2004年以后口糧消費總量基本穩定在26600萬噸上下。中國口糧消費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持續下降,已由1995年的60.17%,降至2008年的51.24%,年均降速為1.22%。與此同時,動物性食品消費量的大量增加引起飼料糧需求的急劇增長,這是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增長的必然結果。1995年以來,飼料用糧由12913萬噸增至2008年的17000萬噸,年均增速為2.14%,飼料用糧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28.52%增至2008年的32.5%。玉米總消費由1.23億噸增至2010年的1.72億噸,年均增長為39.8%。從2009年開始,我國玉米從凈出口開始轉變為凈進口,玉米進口量從8.4萬噸躍升至2010年的157萬噸。大豆的進口量則持續增長,年均增幅達到23%左右。從趨勢來看,飼料糧的需求還將繼續增長。目前我國城鎮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轉變已大體完成。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城鎮居民的動物性食品消費量不應有更大的增長,但尚有約一半農村人口食物消費結構的轉變尚未完成,還需要生產更多的動物性食品。我們預測,2020年中國玉米需求量為2.3億噸,與2011年的產量相比,缺口達到4000多萬噸;2020年中國大豆需求量約為6800萬噸,與2011年的產量相比缺口達到5000萬噸。因此,國家糧食安全不僅僅需要保證糧食總量的供給需求,更需要重視在總量平衡基礎上糧食品種結構的供需平衡。過去我們說糧食安全是要保證有飯吃,現在糧食安全保障的重點是要保證吃得“好”。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重點應當轉移到飼料用糧的生產,確保我國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供應。
三、政策建議
(一)改善制約糧食生產的因素
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水資源短缺和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失是制約中國糧食生產的三個主要因素。因此,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要確保18億畝耕地不減少
目前18億畝耕地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糧食生產的耕地需求,2010年進口的5480萬噸大豆,根據目前我國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需要5億畝左右的耕地,約占全國18億畝耕地面積的28%左右,加上玉米需求的增長,從耕地的角度看我國糧食產量對國外耕地的依存度接近30%。因此為了保證中國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堅持保住18億畝耕地的決心不能動搖。
2.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有18億畝耕地,其中70%左右是中低產田,加大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對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干旱是影響中國農業生產的最大威脅。解決我國水資源不均衡、不穩定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改造中低產田不僅能提高糧食的產量,還能夠有效地減少土地拋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