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如何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實現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是當下高師音樂教育發展中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對新的音樂教育理論及模式的探索,晉中學院音樂學院圍繞如何實現傳統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及本土音樂文化作為教育資源如何走進地方高校進行了嘗試。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活動中,總結出一套較系統的實施辦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試從怎樣正確認識地方高校在本土音樂傳承中的優勢,怎樣開展本土音樂傳承的教學實踐,以及怎樣建立一種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模式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地方高校在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中的優勢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普及,為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提供了可能。以晉中學院為例,作為山西省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學院在學科設置、師資教學等諸多方面都為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本土音樂文化進入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不僅自身可以得到保護和發展,而且對學校音樂學科的建設也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和拓展。晉中學院就依托學校的綜合學科資源和本土音樂文化,開發了一系列的特色課程,打造了自己的獨特品牌。
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傳承的實踐探索
把本土音樂引進高校音樂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優美的民間音樂中增進對民族地方音樂文化的了解,豐富音樂知識,還可以提高他們在音樂方面的綜合素養,為繼承和發揚民族地方文化奠定情感基礎。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晉中市包括太谷縣、左權縣等在內的九縣一市和一個市轄區,各地區均有其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傳統。如何采集、整理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制訂出合理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教材,將之轉化成教學資源,是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前提。本著充分挖掘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突出晉中地區地方音樂特色的原則,經過多方調查和研究后,我們選取了左權民歌(開花調)、左權小花戲、太谷秧歌作為本土音樂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晉中音樂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逐漸出現了“本土音樂文化意識覺醒”的態勢。
二、課程的開設
本土音樂課程的開設是本土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的核心。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專業和學生特點,在各個年級開設相關內容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現以晉中學院2007年以來的本土音樂文化課程為例:
1.晉中民間音樂文化課程
本課程以介紹左權縣歷史文化及左權民歌的文化背景為主,從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的角度了解晉中民間音樂文化的地理環境、生存背景和發展現狀,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培養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愛心”。
2.左權民歌演唱課程
左權民歌是晉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其中的“開花調”尤為典型。2006年,左權“開花調”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開花調”篇幅短小,旋律優美,通俗易懂,便于傳唱。學生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學習開花調中的經典曲目,能進一步掌握左權民歌的音樂特點和演唱技巧,感受到左權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從而樹立起學習本土音樂文化的“信心”。
3.祁太秧歌欣賞課程
祁太秧歌是晉中地方小戲,表演者一般為生、旦,或旦、丑等角色。祁太秧歌詼諧幽默,方言性強,節奏平仄押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看秧歌》、《賣高底》、《偷南瓜》、《上包頭》等藝術性較強的秧歌代表劇目,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學習過程中,可通過獨唱、對唱、齊唱、表演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讓學生感受其質樸、率真的藝術魅力,從而逐漸培養學生保護和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恒心”。
4.左權小花戲舞蹈課程
小花戲是一種帶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形式,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介紹小花戲的各種舞步,扇子、手絹的表演技巧等。通過《放風箏》、《打櫻桃》等表演劇目的講解、傳授和表演,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建設中,我們把本土音樂和它的文化語境(如地理、歷史、社會背景等)緊密聯系,使課程的設置建立在堅實而又富于特色的本土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之上。
三、教學方法的轉變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以課堂教學為主,隨著本土音樂文化自覺意識的逐漸提高,許多地方高校采用了向民間學習,“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法。晉中學院音樂學院也聘請了有成就、有修養的民間藝術家和從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研究、保護的專家來校任課或作講座,同時舉行了相關的實踐活動。在2007年11月—2011年9月間,陸續邀請了數位專家與民間藝術家,他們分別是:田青、劉改魚、石占明、李明珍、劉紅權和他的盲人宣傳隊、孫貴明及楊承遷。他們以晉中學院特聘教授的身份走進音樂講堂,他們各自的知識、經驗和獨特的文化背景成為高校課堂中寶貴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真正領悟和感受到了本土音樂文化的“靈魂”所在,促使他們樹立起保護和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責任感。這是值得各地高校認真借鑒和提倡的。
在“請進來”的同時,我們還不時地“走出去”接“地氣”,挖掘和整理本地區的民間音樂。自2007年晉中學院音樂學院和“非遺”牽手后,學院展開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察,如學院老師定期帶領學生到左權、太谷等民歌區、秧歌區進行實地采風、采訪和錄音錄像,將收集到的相關文獻數據進行分類梳理,并運用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音樂美學、音樂分析學等學科的視角和方法進行總結歸納,為本土音樂教材的編寫積累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