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公共藝術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普通高等學校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一門并且通過考核。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高校對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視,對當前普及高校藝術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
一、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現狀
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很多高校都未設立專門的公共音樂教育研究機構。沒有完備的理論指導和教學評估體系,對師資和教學設備投入也相對不足。目前普通高校的音樂公共課教學基本上是音樂欣賞課,由于條件的制約,幾乎每所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都是該校現有老師自行選定,大部分教師主要依據自身的專長,而不是從學生的要求、學生現有的音樂素質考慮開設課程。音樂教學內容單調,教學形式單一。由于學生所受音樂教育的程度不一,差異較大,只有部分(主要是來自城市)具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基礎較好,廣西西部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客觀條件,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響與制約,基礎較差。進入大學后,雖然學生對音樂教育有了較強烈的需求,并且迫切希望通過學習,自身音樂素質能有所提高,彌補基礎音樂教育的不足。但我們發現有的同學對交響樂等高雅音樂有一種望而生畏的心理。
故課堂上常見到有酣睡、看課外書報、玩游戲發短信、戴耳機自我陶醉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經呼吁了很多年,但課堂教學改革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許多老師依然是“滿堂灌”的“講座”(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正襟危坐),教學中沒有師生互動,只是注重知識理論以及結果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參與體驗,忽視對過程中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多樣性做出發展性評價;教學中過多的灌輸、復制、強調規范統一和共性。長此以往,必然會泯滅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創造力,不利于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自身價值與教學目標的實現。對于音樂學科,不管是專業教育還是普及教育,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根據高等教育的科學規律,探索適合高等教育的非固定模式,讓音樂教育具有審美性、參與性,真正發揮音樂教育的功能,培養出一代有藝術修養、有完善人格的社會人。
二“、探究性”學習模式的運用
“探究性”教學模式就是主體教育理念下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用探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重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查找、收集,分析和交流信息。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踐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廣泛應用于各級各類教學,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多媒體技術也廣泛被運用到音樂教學中來。運用多媒體技術后文字、圖像、音頻、動畫都集于一體。體現多媒體的最佳效果和綜合作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使音樂教育資源共享的原則得以貫徹。通過自主學習來發現問題,再將問題反饋到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解答。
1.創設意境,引起興趣
興趣可以推動學生思考,激發其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音樂表現要素安排具體的教學內容。例如音樂鑒賞課中學生通過欣賞中國民族音樂,歐洲古典音樂,現代音樂,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感。用美妙的音樂促使學生用想象去追尋音樂所要表現的形象和意境,使學生置身于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強烈的震撼、感染和熏陶。教師創設懸念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去積極思考,主動探討,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2.設疑解惑,引發探究
學生是“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設置疑難,以疑啟思,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究,達到釋疑解惑的效果。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包含了許多思想內容和音樂知識,通過鑒賞音樂,可以了解音樂史,了解音樂風格和特征,了解音樂家,了解音樂的創作手法和創作背景。教師引導學生挖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大量收集信息資料,創造教學條件。教學中以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探索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專題,以學生共同參與、探索、創新和實踐為主要形式,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審美等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的活動課,以分組形成團隊合作學習,課外圍繞主題進行資料搜集與課件制作,讓資源與大家一起分享,通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學生的資源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即使課時有限,也可帶動更多的同學投入學習,收獲課堂之外的知識材料進行“再發現”,采用“發現法”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網絡信息資源勝過教師個人千方百計的備課。教師個人的視角和視野有限,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索要解決的問題,再從實際到理論上去檢驗、證明,這樣通過發現得出結論學生最感興趣、易于接受、易于參與研究性學習。
3.課外拓展,課堂共享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育要點燃一把火,燃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創造。音樂課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必須靠學生主動思考、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等完成音樂審美教育過程,通過實踐活動才能掌握音樂知識技能,通過不同的表現,比較、分析、歸納,才能提高音樂思維能力。在教學中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對專題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除了利用網絡資源外,老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聯的科目和音樂書籍,讓學生課后到圖書館查閱。將收集到的資料以小組的方式展開研究,閱讀、分析、討論、篩選信息,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形成提綱和報告。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激發學生積極投入有關信息的搜集與共享,引導學生的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加強學生個體與集體的體驗式教學。這時他們不僅需要老師的幫助,也需要同學的團結合作。因此,采取團隊合作的方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進行交流與溝通、反駁與總結,集思廣益,以團隊的力量突破難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學到了音樂知識,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拓展,也豐富了教師的課程。